巴克氏法英文解释翻译、巴克氏法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Barker's method
分词翻译:
巴克的英语翻译:
【计】 Barkker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法的英语翻译: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医】 method
【经】 law
专业解析
巴克氏法(Bark Scale)详解
1. 定义与原理
巴克氏法(Bark Scale)是一种基于人耳听觉特性的非线性频率尺度,用于模拟人类对声音频率的感知差异。它将物理频率(赫兹)转换为巴克(Bark)单位,其中1巴克 ≈ 临界带宽(Critical Bandwidth)。该模型认为,人耳对频率的分辨能力在低频区较敏锐,高频区较迟钝,因此频率刻度需压缩高频、扩展低频。其核心公式为:
$$
z(f) = 13 arctan(0.00076f) + 3.5 arctanleft(frac{f}{7500}right)
$$
其中 ( z ) 为巴克值,( f ) 为频率(Hz)。
2. 历史背景
巴克氏法由德国声学家Eberhard Zwicker 于1961年提出,后经其著作 Psychoacoustics: Facts and Models(1999年修订版)系统阐述。该模型是对早期S.S. Stevens 提出的"Mel尺度"的补充,更侧重于噪声和复杂信号的听觉感知分析。
3. 应用领域
- 音频编码与压缩:MP3、AAC等格式利用巴克尺度分配比特率,在听觉不敏感频段减少数据量;
- 语音识别:将频谱转换为巴克域以提升特征区分度;
- 噪声评估:量化环境噪声的烦扰程度(如Zwicker响度模型);
- 听觉模型构建:作为计算听觉场景分析(CASA)的基础参数。
4. 技术特性
- 临界带宽:1巴克对应人耳无法分辨纯音与窄带噪声的带宽阈值(如100Hz时带宽≈100Hz,1kHz时≈160Hz);
- 频带划分:标准模型将20Hz-16kHz分为24个巴克带,覆盖人类听觉范围;
- 与Mel尺度对比:巴克尺度更强调高频区的感知连续性,Mel尺度则侧重音高感知。
5. 权威参考文献
- Zwicker, E. (1961). Subdivision of the Audible Frequency Range into Critical Band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ISO 532-1:2017 Acoustics —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loudness — Part 1: Zwicker method.
- Fastl, H., & Zwicker, E. (2007). Psychoacoustics: Facts and Models (3rd ed.). Springer-Verlag.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直接链接,参考文献信息依据权威学术出版物标注,实际引用时建议通过学术数据库获取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巴克氏法”,目前没有检索到相关权威资料。可能原因如下:
-
术语准确性
该名称可能是翻译差异或拼写误差,例如:
- 是否指医学中的“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 或法律领域的“巴克法案”(需具体国家/领域)?
- 也可能是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中的某类方法。
-
建议补充信息
若您能提供以下线索,可进一步协助确认:
- 该术语出现的学科或应用场景(如医学、法律、工程等)
- 英文原名或相关人物名称(如“Bark's method”)
- 具体功能描述(如用于消毒、数据分析等)
请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更精准地解答。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半环线不间断工作苍白化舱面货称道陈列品持有人大脑曲电测高温计对分查找二重奏二氯化铟反兰格缪尔等温线肥大性结膜炎供油船过半数的表决花边样变形踝阵挛划线平板家境剪力颈线莰烷每分钟绕转频率带清洁的群聚的唆使发假誓者推测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