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显微放射自显影法英文解释翻译、电子显微放射自显影法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EMAR)
electron-microautoradiography(EMAR)
分词翻译:
电子的英语翻译:
electron
【化】 electron
【医】 e.; electron
显的英语翻译:
apparent; display; illustrious; obvious; show
【医】 phanero-
微的英语翻译:
decline; profound; tiny
【计】 mic-; micro-
【医】 micr-; micro-; mikro-; mu
放射自显影法的英语翻译:
【化】 autoradiography; radioautography
专业解析
电子显微放射自显影法(Electron Microscopic Autoradiography,简称 EM ARG)是一种结合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成像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实验方法,用于在亚细胞水平精确定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合成、转运及代谢过程。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放射性标记的前体物质(如含³H或¹⁴C的氨基酸、核苷酸)掺入目标分子,利用感光乳胶层记录衰变粒子轨迹,最终在电镜下观察银颗粒分布以确定标记分子的超微结构位置。
术语解析与原理实现:
-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y)
采用电子束代替光源,通过电磁透镜聚焦成像,分辨率可达0.1纳米级,可清晰观察细胞器、膜结构等超微细节,为自显影提供空间定位基础。
-
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
将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样本与感光乳胶紧密贴合。同位素衰变释放的带电粒子(如β粒子)使乳胶中的卤化银晶体感光,经显影定影后形成银颗粒。银颗粒密度与标记分子的浓度及活性正相关。
-
方法整合优势
传统光镜自显影分辨率受限(约200纳米),而电子显微放射自显影可将定位精度提升至<100纳米,实现对核糖体合成位点、膜蛋白转运路径等过程的纳米级动态追踪。
关键应用领域:
- 细胞生物学:追踪³H-尿苷标记的RNA在核仁区的转录过程,或³H-亮氨酸标记的蛋白质在粗面内质网的合成路径。
-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递质前体(如³H-多巴胺)在突触囊泡的聚集与释放机制。
- 病理学:可视化病毒核酸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位点,如疱疹病毒DNA在细胞核边缘区的装配。
技术局限性与发展:
因需超薄切片(50-100纳米)及低能同位素(³H为首选),样本制备复杂且曝光周期长(数周至数月)。近年已逐步被荧光标记-超分辨显微技术(如STED)部分替代,但对非荧光标记样本及定量研究仍具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来源(基于经典文献与权威教材):
- Williams MA. Autoradiography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In: Glauert AM, ed. Practical Methods in Electron Microscopy. Elsevier, 1977.
- Rogers AW. Techniques of Autoradiography. 3rd ed. Elsevier, 1979.
- Salpeter MM, McHenry FA. 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 Advances in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1973.
- Fakan S. High-resolution autoradiography as a tool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nucleic acid synthesis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mammalian cell nucleus. J Microscopy, 1978.
- Smith AE. Viral genome replication sites visualized by EM autoradiography. Virology Methods, 1986.
网络扩展解释
电子显微放射自显影法是一种结合放射性示踪技术与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主要用于亚细胞或分子水平的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定义与原理
- 定义:该方法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生物分子,利用其衰变释放的射线(如β粒子)使感光乳胶层(含卤化银)感光,再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显影后的银颗粒分布,从而定位标记物。
- 原理:标记分子释放的射线使乳胶中的卤化银晶体电离,形成潜影;显影后还原为金属银颗粒,定影去除未感光晶体,最终在电镜下观察银颗粒的位置和密度,反映放射性分布。
2.关键步骤
- 样品制备:需将标记后的生物样本制成超薄切片(厚度约50-100纳米),并固定在载玻片或铜网上。
- 乳胶涂布:使用颗粒极细的核乳胶(密度约10¹³银颗粒/厘米³),通过浸涂法或环套法形成单层覆盖样品表面。
- 曝光与显影:在低温、避光条件下长时间曝光(数天至数月),随后显影、定影处理,保留银颗粒图像。
3.技术特点
- 高分辨率:可达0.05-0.1微米,能分辨DNA单链等分子结构,故称“分子自显影法”。
- 灵敏度高:可检测极低浓度的放射性标记物,适用于代谢动态研究。
- 局限性: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且需严格防护放射性物质。
4.应用领域
- 细胞生物学:追踪蛋白质、核酸在细胞内的合成与转运路径。
- 分子生物学:研究DNA复制、RNA转录的时空动态。
- 药理学:分析药物分子在组织中的分布与代谢。
参考资料
综合多个权威网页(如、7、8、10)信息整理,完整技术细节可参考相关文献或实验手册。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按成本要素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螯键反应补胎胶不在住所的人擦皮法插塞连座淡然地恶露障碍甘酶数隔离环海松二烯焊接界面解耦零点绝对特应性距状沟空扩充路由硫醛磨擦水头脑脊髓液平衡法上的义务球面坐标机器人全奎宁日本萍篷草体质外部设备数据流枉费位力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