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顯微放射自顯影法英文解釋翻譯、電子顯微放射自顯影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EMAR)
electron-microautoradiography(EMAR)
分詞翻譯:
電子的英語翻譯:
electron
【化】 electron
【醫】 e.; electron
顯的英語翻譯:
apparent; display; illustrious; obvious; show
【醫】 phanero-
微的英語翻譯:
decline; profound; tiny
【計】 mic-; micro-
【醫】 micr-; micro-; mikro-; mu
放射自顯影法的英語翻譯:
【化】 autoradiography; radioautography
專業解析
電子顯微放射自顯影法(Electron Microscopic Autoradiography,簡稱 EM ARG)是一種結合電子顯微鏡高分辨率成像與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的實驗方法,用于在亞細胞水平精确定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的合成、轉運及代謝過程。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放射性标記的前體物質(如含³H或¹⁴C的氨基酸、核苷酸)摻入目标分子,利用感光乳膠層記錄衰變粒子軌迹,最終在電鏡下觀察銀顆粒分布以确定标記分子的超微結構位置。
術語解析與原理實現:
-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y)
采用電子束代替光源,通過電磁透鏡聚焦成像,分辨率可達0.1納米級,可清晰觀察細胞器、膜結構等超微細節,為自顯影提供空間定位基礎。
-
放射自顯影(Autoradiography)
将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記的生物樣本與感光乳膠緊密貼合。同位素衰變釋放的帶電粒子(如β粒子)使乳膠中的鹵化銀晶體感光,經顯影定影後形成銀顆粒。銀顆粒密度與标記分子的濃度及活性正相關。
-
方法整合優勢
傳統光鏡自顯影分辨率受限(約200納米),而電子顯微放射自顯影可将定位精度提升至<100納米,實現對核糖體合成位點、膜蛋白轉運路徑等過程的納米級動态追蹤。
關鍵應用領域:
- 細胞生物學:追蹤³H-尿苷标記的RNA在核仁區的轉錄過程,或³H-亮氨酸标記的蛋白質在粗面内質網的合成路徑。
- 神經科學:研究神經遞質前體(如³H-多巴胺)在突觸囊泡的聚集與釋放機制。
- 病理學:可視化病毒核酸在宿主細胞内的複制位點,如疱疹病毒DNA在細胞核邊緣區的裝配。
技術局限性與發展:
因需超薄切片(50-100納米)及低能同位素(³H為首選),樣本制備複雜且曝光周期長(數周至數月)。近年已逐步被熒光标記-超分辨顯微技術(如STED)部分替代,但對非熒光标記樣本及定量研究仍具不可替代性。
參考文獻來源(基于經典文獻與權威教材):
- Williams MA. Autoradiography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In: Glauert AM, ed. Practical Methods in Electron Microscopy. Elsevier, 1977.
- Rogers AW. Techniques of Autoradiography. 3rd ed. Elsevier, 1979.
- Salpeter MM, McHenry FA. 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 Advances in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1973.
- Fakan S. High-resolution autoradiography as a tool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nucleic acid synthesis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mammalian cell nucleus. J Microscopy, 1978.
- Smith AE. Viral genome replication sites visualized by EM autoradiography. Virology Methods, 1986.
網絡擴展解釋
電子顯微放射自顯影法是一種結合放射性示蹤技術與電子顯微鏡的高分辨率成像技術,主要用于亞細胞或分子水平的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1.定義與原理
- 定義:該方法通過放射性同位素标記生物分子,利用其衰變釋放的射線(如β粒子)使感光乳膠層(含鹵化銀)感光,再結合電子顯微鏡觀察顯影後的銀顆粒分布,從而定位标記物。
- 原理:标記分子釋放的射線使乳膠中的鹵化銀晶體電離,形成潛影;顯影後還原為金屬銀顆粒,定影去除未感光晶體,最終在電鏡下觀察銀顆粒的位置和密度,反映放射性分布。
2.關鍵步驟
- 樣品制備:需将标記後的生物樣本制成超薄切片(厚度約50-100納米),并固定在載玻片或銅網上。
- 乳膠塗布:使用顆粒極細的核乳膠(密度約10¹³銀顆粒/厘米³),通過浸塗法或環套法形成單層覆蓋樣品表面。
- 曝光與顯影:在低溫、避光條件下長時間曝光(數天至數月),隨後顯影、定影處理,保留銀顆粒圖像。
3.技術特點
- 高分辨率:可達0.05-0.1微米,能分辨DNA單鍊等分子結構,故稱“分子自顯影法”。
- 靈敏度高:可檢測極低濃度的放射性标記物,適用于代謝動态研究。
- 局限性:操作複雜、耗時較長,且需嚴格防護放射性物質。
4.應用領域
- 細胞生物學:追蹤蛋白質、核酸在細胞内的合成與轉運路徑。
- 分子生物學:研究DNA複制、RNA轉錄的時空動态。
- 藥理學:分析藥物分子在組織中的分布與代謝。
參考資料
綜合多個權威網頁(如、7、8、10)信息整理,完整技術細節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實驗手冊。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貝爾氏囊标準增益喇叭比比林草酸鐵出生時間次黃苷酸大地讀出調制解調器二極記體二硫化二丙烯發射台分子熱力學高級地位鑒别吸附間三甲苯氨基晶體管消耗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立式攪拌機美人密塊狀乳白色雙球菌排氣管人工通風少見多怪神經疲憊的射線馳駛引導受委托統治國水生菌類輸尿管阜豎窯調速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