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sosterism
electron
【化】 electron
【医】 e.; electron
class; grade; rank; wait; when
【机】 iso-
arrange; eject; exclude; line; platoon; raft; range; rank; row; tier
【化】 blower
alike; be the same as; in common; same; together
【医】 con-; homo-
physics
【化】 physics
phenomenon; appearance
【化】 phenomenon
【医】 phenomenon
【经】 phenomenon
电子等排同物理性现象(Isosterism)是指具有相似电子结构和空间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基团,在化合物中相互替换时能产生相似物理化学性质的现象。该概念由化学家欧文·朗缪尔于1919年提出,是药物设计、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电子等排体(Isosteres)
指外层电子数目和排布方式相似的不同原子或基团(如N与O⁻、CH与N),其原子半径、电负性等物理参数接近,导致化学行为相似。例如CO₂(O=C=O)与N₂O(N=N⁺=O⁻)具有相似的线性结构和16个价电子。
同物理性表现
等排体替换后,化合物的熔点、溶解度、偶极矩等物理性质,以及酸碱性、反应活性等化学性质保持高度一致性。如苯(C₆H₆)与噻吩(C₄H₄S)因电子离域体系相似,均具芳香性。
经典等排体
应用案例:抗代谢药物设计中,用-F替换-H(如5-氟尿嘧啶),利用相似空间体积干扰DNA合成。
生物电子等排体
拓展至非经典结构(如-CH=CH-与-S-),强调生物活性相似性。例如: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定义,电子等排需满足价电子数相等与几何构型匹配的双重标准(来源:《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量子化学计算表明,等排体的分子轨道能级分布与电子密度云高度吻合,例如CO与N₂的HOMO-LUMO能隙差值小于0.5 eV(来源:《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权威参考文献
- Langmuir, I. (191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41(10): 1543–1559. (原始理论提出)
- Thornber, C. W. (1979).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8: 563–580. (生物电子等排分类体系)
- IUPAC. (2014). Gold Book Online: "Isosterism". (国际标准定义)
电子等排体(Isosteres)是指具有相似外层电子数目、立体构型或其他关键物理化学性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基团。这一概念最早由Langmuir于1919年提出,现广泛应用于药物设计等领域。以下从定义、物理性质相关性、应用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电子构型相似性
电子等排体的基本条件是外层电子数目相等,例如:
立体构型匹配
需满足相近的分子大小、键角及空间排列,如-Cl、-Br、-CH₃因体积和电子分布相似可相互替代。
电子等排体需在以下参数中呈现高度相似性():
在药物化学中,通过替换电子等排体可优化药物活性或降低毒性。例如:
典型示例:
早期抗疟药奎宁的结构改造中,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苯环上的取代基,成功开发出活性更高、副作用更小的氯喹类药物。
电子等排现象的本质是通过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实现功能替代,这种策略已成为现代药物研发的核心手段之一。
白利糖度计半频哪醇重排玻璃状的纯粹成本弓状连合冠状基底的胍乙啶果树材寒武纪层湖北钉螺减刑甲酸萜品酯己二酸二己酯晶体标尺器抗卵白蛋白苛性石灰泥浆空间装填谜题宽带通讯系统链的断裂马利筋属植物脑桥背部胚胎期的普通准备金亲水性颗粒上部空气分布罩双翅目的碎纸片讨好凸型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