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resurrectionist
rob; steal; pilfer; robber; thief
cadaver; carcase; carcass; corpse; dead body
【医】 dissector
"盗尸解剖者"(dào shī jiě pōu zhě)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术语,其汉英对应及详细释义如下:
核心含义
"盗尸解剖者"指19世纪前非法盗取尸体供医学解剖的人,英语对应术语为"Resurrectionist"或"Body Snatcher"。该词源于欧洲解剖学发展初期,当时合法尸源短缺,催生了地下盗尸产业链。
词源构成
组合后特指为医学目的盗取尸体的群体,区别于普通盗墓贼。
社会成因
18-19世纪英国《解剖法案》出台前,仅死刑犯尸体合法用于解剖。外科教学需求激增导致尸体黑市兴起,盗尸者常与解剖教室达成秘密交易。
著名案例
1828年英国"伯克与海尔谋杀案"(Burke and Hare)中,盗尸演变为谋杀,直接推动1832年《解剖法案》立法,确立遗体捐赠制度。
医学史意义
该群体客观上推动了临床解剖学发展,但暴露出早期医学伦理缺失。现代医学教育强调"遗体捐赠"(Body donation)的伦理价值。
文化符号转化
在英语文学中,"Body Snatcher"衍生出恐怖文学意象(如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小说),而中文语境仍保持历史术语属性。
参考文献
“盗尸解剖者”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和语境下具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指通过非法手段盗取尸体并进行解剖研究的群体。这种行为通常涉及两个层面:
医学发展推动者
16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为研究人体结构,曾多次盗取绞刑架上的尸体进行解剖,最终完成《人体构造》巨著,奠定近代解剖学基础。
19世纪英国盗尸产业链
因法律仅允许使用死囚尸体(),医学院长期面临尸体短缺,催生职业“盗尸人”(Resurrectionists)。他们专盗穷人墓地,将尸体高价卖给医学院,甚至引发1828年爱丁堡连环杀人卖尸案。
随着遗体捐赠制度完善,当代医学解剖已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尸体,“盗尸解剖者”成为历史概念,仅存于特定犯罪或文学创作场景中。
注:如需了解具体案例细节或法律条文,可查阅上述来源网页。
苯甲曲秦闭塞性静脉炎伯洛斯特氏溶液仓至仓条款测平法创伤弹道学典当定标器非极性键吩噻嗪基光合菌甲苯二磺酸腱鞘囊肿造口术脚弓颊窝继发于创伤的级联分支网络可变资本兰特乐滋滋的联合纤维排它操作培养特性强行进入他人住宅牵引汽车情感倒错棋盘矢车菊素体积电阻系数微分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