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Dalton's atomic theory
【化】 dalton
【医】 dalton
【医】 atomic theory; atomism
道尔顿原子学说(Dalton's Atomic Theory)是近代化学的基石理论之一,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于1803年提出。该学说首次以科学方式系统阐述了原子的本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其核心观点包括:
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相同(质量、大小等),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各异。
英文释义:All matter is composed of indivisible atoms; atoms of the same element are identical in mass and properties.
英文对照:Atoms cannot be created or destroyed in chemical reactions; compounds form from atoms combining in simple whole-number ratios.
道尔顿学说首次将原子论从哲学猜想转化为科学理论,推动了化学计量学发展。但其局限性包括:
现代原子理论在道尔顿学说基础上,结合量子力学与核物理学,完善了原子结构模型(如电子云、同位素等概念)。
道尔顿原子理论条目(需访问国际版)
1808年道尔顿原著《化学哲学新体系》分析(DOI: 10.1021/ed100769v)
原子理论发展史(关联1908年卢瑟福获奖工作)
注:部分文献需通过学术数据库访问完整内容。
道尔顿原子学说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于1803年提出的科学理论,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以下是该学说的详细解析:
原子不可分割性
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原子"构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其基本属性不变。
同类原子性质相同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完全相同,不同元素原子则质量与性质各异。这一观点首次将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核心特征。
化合定律基础
不同元素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例如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构成(后证实应为H₂O)。该理论成功解释了倍比定律。
化合物构成法则
化合物的"复杂原子"(即分子)质量为组成原子质量之和,且同一化合物的分子性质相同。
科学奠基作用
首次将哲学思辨的原子假说转化为定量科学理论,为元素周期律和分子学说的诞生奠定基础。
方法论突破
通过实验数据(如分压定律、倍比定律)验证理论,开创化学研究定量分析范式。
学科独立标志
使化学摆脱炼金术形态,真正成为研究物质组成与变化的独立学科。
原子可分性误判
未认识到原子内部存在更小粒子(如电子、质子)。
分子概念缺失
混淆原子与分子概念,例如将氧气单质误认为由单个氧原子构成。
原子量测定误差
假设化合物组成比例过于简单(如水HO),导致原子量计算错误。
原子质量单位"道尔顿(Da)"即为纪念其贡献而命名,定义为碳-12原子质量的1/12,满足公式: $$ 1 text{u} = 1.6605times10^{-27} text{kg} $$
该学说虽存在缺陷,但成功构建起首个系统的物质结构理论框架,因此道尔顿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板极堆焊试验半悬浮聚合苯乙酰甘氨酸边界链不揭发真情残余电压冲淡的地方性精索炎定期付款短期通知贷款浮游生物的共有年金古登氏定律甲基·庚基酮间接效应基本支出脊支开放型电机贸易的名义工资挠曲线铺东欺诈犯曲古柳菌素人口压力三发动机飞机速度转换器塑造外伤后的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