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Dalton's atomic theory
【化】 dalton
【醫】 dalton
【醫】 atomic theory; atomism
道爾頓原子學說(Dalton's Atomic Theory)是近代化學的基石理論之一,由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于1803年提出。該學說首次以科學方式系統闡述了原子的本質及其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其核心觀點包括:
物質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原子」構成,同種元素的原子性質相同(質量、大小等),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質各異。
英文釋義:All matter is composed of indivisible atoms; atoms of the same element are identical in mass and properties.
英文對照:Atoms cannot be created or destroyed in chemical reactions; compounds form from atoms combining in simple whole-number ratios.
道爾頓學說首次将原子論從哲學猜想轉化為科學理論,推動了化學計量學發展。但其局限性包括:
現代原子理論在道爾頓學說基礎上,結合量子力學與核物理學,完善了原子結構模型(如電子雲、同位素等概念)。
道爾頓原子理論條目(需訪問國際版)
1808年道爾頓原著《化學哲學新體系》分析(DOI: 10.1021/ed100769v)
原子理論發展史(關聯1908年盧瑟福獲獎工作)
注:部分文獻需通過學術數據庫訪問完整内容。
道爾頓原子學說是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于1803年提出的科學理論,标志着近代化學的誕生。以下是該學說的詳細解析:
原子不可分割性
物質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原子"構成,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保持其基本屬性不變。
同類原子性質相同
同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完全相同,不同元素原子則質量與性質各異。這一觀點首次将原子質量作為元素的核心特征。
化合定律基礎
不同元素原子以簡單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例如水分子由1個氧原子和1個氫原子構成(後證實應為H₂O)。該理論成功解釋了倍比定律。
化合物構成法則
化合物的"複雜原子"(即分子)質量為組成原子質量之和,且同一化合物的分子性質相同。
科學奠基作用
首次将哲學思辨的原子假說轉化為定量科學理論,為元素周期律和分子學說的誕生奠定基礎。
方法論突破
通過實驗數據(如分壓定律、倍比定律)驗證理論,開創化學研究定量分析範式。
學科獨立标志
使化學擺脫煉金術形态,真正成為研究物質組成與變化的獨立學科。
原子可分性誤判
未認識到原子内部存在更小粒子(如電子、質子)。
分子概念缺失
混淆原子與分子概念,例如将氧氣單質誤認為由單個氧原子構成。
原子量測定誤差
假設化合物組成比例過于簡單(如水HO),導緻原子量計算錯誤。
原子質量單位"道爾頓(Da)"即為紀念其貢獻而命名,定義為碳-12原子質量的1/12,滿足公式: $$ 1 text{u} = 1.6605times10^{-27} text{kg} $$
該學說雖存在缺陷,但成功構建起首個系統的物質結構理論框架,因此道爾頓被譽為"近代化學之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