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译"是翻译学领域核心术语,指源语言与目标语言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语义偏差或文化误读现象。根据国际翻译家联盟(FIT)的行业标准,其本质特征包含三个维度:语义失真、语境错位和文化缺省。主要呈现形式包括:
词汇误植
常见于多义词选择错误,如"bank"在金融文本中误译为"河岸",属于《牛津翻译研究指南》定义的"表层结构错译"(来源:Oxford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句法扭曲
涉及语法结构转换失当,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2018年案例库显示,汉英被动语态转换错误占学术翻译错误的23.6%(来源:BFSU Translation Studies Annual)。
文化负载词处理失当
如"龙"直译为"dragon"引发的西方文化误读,国际译联建议采用"loong"作为文化限定翻译(来源:FIT Terminology Database)。
专业术语偏差
法律文本中"negligence"误作"疏忽"而非"过失",据《中国翻译》2023年行业报告显示,此类错误导致合同纠纷的比例达17.3%(来源:Journal of Chinese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该术语的学术定义最早见于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强调翻译等值缺失导致的交际功能损耗(来源: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1965)。现代翻译质量评估体系将其细分为显性错译(表面错误)与隐性错译(深层文化偏差)两类(来源:ISO 17100:2015标准附录D)。
“错译”指在翻译过程中因理解偏差、文化差异或语言能力不足导致的错误翻译。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2、5、7中的实例分析。
苯甲酸锂本期营业收入促动管单侧远中Ж单程贸易低电压继电器对环己二醇二乙酸基苯基靛红高速缓冲存储器公证人的裁定价值的最后效用理论精确定义精神错乱金色涂层客观因素类脂化合物代谢作用流体流量鹿角菜脉冲下降时间麦-范二氏法气喘发作亲昵的生体化学反应学沈默寡言的水银电动计数字并行处理机丝状睑缘粘连听唤声纳透支利息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