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final utility theory of value
价值的最后效用理论(The Final Degree of Utility Theory)是19世纪边际效用学派的核心概念,由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卡尔·门格尔和里昂·瓦尔拉斯分别提出。该理论主张商品价值取决于其满足人类需求的"最后效用",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下的终端使用价值。
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
术语对应:汉语"最后效用"对应英文"final degree of utility",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中首次公式化表述为$U=int_{0}^{x} frac{du}{dx}dx$,其中U代表总效用,du/dx为边际效用。
核心机制:当商品供给量增加时,个体从每新增单位商品中获得的满足感(边际效用)递减。如水对沙漠旅人的首升价值极高,但随获取量增加,后续单位水的效用逐渐降低。
价值悖论解释:该理论解决了亚当·斯密提出的"水与钻石悖论",说明价格由边际效用而非总效用决定。钻石因稀缺性保持高边际效用,而水因供给充足边际效用趋近于零。
现代发展: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分析基础》中将该理论数学化为$MU_x/P_x=MU_y/P_y$,揭示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每货币单位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该理论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研究报告指出,其原理仍广泛应用于现代消费行为分析和需求预测模型。
“价值的最后效用理论”是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由经济学家威廉·杰文斯(William Jevons)提出,属于主观价值论的范畴。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由其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消费者对商品“最后效用程度”(即边际效用)的主观评价决定。以下是核心要点:
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理论”颠覆了传统价值理论,将经济学分析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核心公式可简化为:
$$
text{价值} = f(text{边际效用})
$$
需注意,该理论因忽略社会生产和分配等客观因素,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