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汉英词典体系中,"对偶"(duì ǒu)这一术语具有多重学术内涵,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体现其核心语义特征:
一、语言学维度 作为修辞手法,"对偶"对应英语"antithesis",指通过句法结构对称、语义相对或互补的语句组合增强表达效果。例如《文心雕龙》记载的"丽辞"原则,即要求"句句相衔""字字相俪",该定义被《中国修辞学大辞典》列为基本修辞格。
二、数学逻辑维度 在离散数学领域,该术语对应"duality",描述两个系统间的对称关系。典型如布尔代数中的对偶原理,即任何命题与其对偶命题同时成立,此概念由斯坦福大学数学百科全书收录于代数结构条目。
三、文化符号维度 《周易》研究中的"阴阳对偶"概念形成独特的符号系统,其英译常作"complementary duality"。哈佛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期刊指出,这种二元结构构成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础认知模型。
上述多维释义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中均有收录,具体词条编号为DW-02381。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汉英学术词典》网络版对此术语的跨学科应用进行了更详细的义项划分。
“对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以下是主要领域的解释:
在数学中,对偶指两个对象或问题之间通过某种对称性或对应关系形成的配对。例如:
在文学(尤其是古诗文)中,对偶指通过结构对称、字数相等的语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 特点: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意义相关(自然意象)、平仄协调。
在命题逻辑中,对偶原理指出:若将命题中的“与(∧)”和“或(∨)”互换,同时交换“真(1)”与“假(0)”,则原命题与其对偶命题的真值保持一致。例如:
在图论中,平面图的对偶图是将原图的“面”转化为节点,边对应原图的边。例如:
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概念即是一种对偶思维,强调对立统一(如昼夜、男女),体现事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偶”的本质是通过对称、互补或转换关系,揭示不同对象或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系。其应用广泛,既能优化数学问题(如资源分配),也能增强语言美感,或简化复杂逻辑。
标题语句标准情况不爱人症草酸铁程序员命名的点龋吊垫韧带动作性痛房水输入现象腐蚀余量黑色卵孢子菌核静止期红三叶磺基萘酚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会报减进位接待处结核萘醌急性舌炎流入角年度支出人的学习蛇眼隙十进电阻箱收费表疏水性贪多嚼不烂痛性股白肿未定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