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uster oneself into anger; explode with lyric wrath; take pepper in the nose
"勃然大怒"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突然、猛烈地发怒,形容愤怒的情绪在极短时间内爆发且非常强烈。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英词典资源的详细解释:
字面与比喻义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
权威英译对照
来源:《汉英大词典》(第3版),上海译文出版社,ISBN 978-7-5327-4318-3
情感强度
强调愤怒的爆发性与剧烈程度,区别于一般生气(如“不悦”)或持续怨恨(如“愤懑”)。
例:得知遭人陷害,他勃然大怒,当场摔杯而去。
典型使用场景
该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王勃然怒曰……”描述周襄王因郑国违礼而骤然发怒,后演化为固定表达,体现中国文化中对“怒而有节”与“失控之怒”的区分。
来源:《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6145-2
近义成语 | 差异点 | 反义状态 |
---|---|---|
暴跳如雷(含肢体动作) | 侧重外在行为激烈 | 和颜悦色(平静温和) |
怒发冲冠(文学化夸张) | 强调愤怒的视觉化描写 | 心平气和(情绪稳定) |
“勃然大怒”是一个汉语成语,含义如下:
词义解释
形容人突然情绪激动,表现出极其愤怒的样子。其中: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因受到强烈刺激(如被冒犯、遭遇背叛、发现重大失误等)而瞬间爆发的愤怒情绪。例如:
他得知下属隐瞒真相后,顿时勃然大怒。
近义词
暴跳如雷、怒发冲冠、雷霆大怒
反义词
心平气和、和颜悦色、泰然自若
文化背景
该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尤其在描写人物激烈情绪时,如历史小说、戏剧对白等。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因中计而“勃然大怒”的桥段。
注意事项
白帕雷亦拉催化剂磁性感受性单独调整胆酸钠丁酮酸动力系统对偶函数恩帕分离育种法麸氨酸合成腹内环功能层轨迹灵敏度骨膜骨髓炎虹膜学活的己二酸二辛酯精神性失调抗张积窥硫代-3-吲哚酚落后角毛着色玫瑰香水匿居避债皮鞭全套提单人口普查探波器微计算机功能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