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runch
abrade; burnish; grind; mill; milling; strop; whet
【医】 grinding; mill
fricative
磨擦音(fricative consonant)是语音学中辅音的主要分类之一,指发音时气流通过狭窄通道产生湍流摩擦形成的音素。该术语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fricative",源自拉丁语"fricāre"(意为摩擦)。
从发音机制分析,磨擦音的形成需满足三个条件:①主动发音器官(如舌、唇)与被动发音部位(如齿龈、硬腭)形成缝隙;②肺部气流通过时产生持续摩擦声;③声带振动与否决定清浊属性。汉语典型代表包括唇齿音[f](如"发"字声母)和舌尖前音[s](如"三"字声母),英语则存在更多发音部位变体,如齿间音[θ]("think")和声门音[h]("house")。
国际语音学会(IPA)的磨擦音分类系统包含28个标准符号,涵盖从双唇音[ɸ]到小舌音[χ]的9个发音部位。汉语普通话拥有6个磨擦音位,占辅音系统的30%,显著少于英语的11个磨擦音位。这种差异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常出现[v]/[w]混淆等发音偏误现象,相关研究数据可见《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的实验报告。
语音学家Ladefoged在《语音学教程》中强调,磨擦音的声学特征表现为高频能量集中区,可通过语图仪观测到4000-8000Hz的强频区。这一物理特性使其在语言辨识中具有高区分度,例如汉语"s/sh"对立正是依赖前者6000Hz与后者4000Hz的共振峰差异。
磨擦音(或称摩擦音)是语音学中辅音的一种发音方式,其核心特征是气流通过口腔狭窄通道时产生摩擦声。以下从定义、发音方法和语言实例三方面进行解释:
磨擦音是指发音时,口腔内发音器官(如唇、齿、舌等)形成狭窄缝隙,气流通过时发生摩擦而产生的声音。该术语与“擦音”完全同义,属于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磨擦音”与“擦音”为完全同义术语,部分文献中“摩擦音”更强调发音过程的气流摩擦特性,而“擦音”侧重音系学分类。
可通过访问汉典或语言学教材获取更系统的发音演示与分类对照表。
白垩纪白氏培养基层析谱超铀的次戊化氧环粗糙心包动量交换对裂中子法官在判决前的评议法律秩序麸质面包集尘机接地连接经济效用降低量油杆例会里特尔氏定律马济尼氏试验冒险函数脑苷脂类能注量胼胝体辐射线枕部平均卡强力铸铁汽油表标度盘去皮的软骨样骨盛大宴会守灵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