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runch
abrade; burnish; grind; mill; milling; strop; whet
【醫】 grinding; mill
fricative
磨擦音(fricative consonant)是語音學中輔音的主要分類之一,指發音時氣流通過狹窄通道産生湍流摩擦形成的音素。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fricative",源自拉丁語"fricāre"(意為摩擦)。
從發音機制分析,磨擦音的形成需滿足三個條件:①主動發音器官(如舌、唇)與被動發音部位(如齒龈、硬腭)形成縫隙;②肺部氣流通過時産生持續摩擦聲;③聲帶振動與否決定清濁屬性。漢語典型代表包括唇齒音[f](如"發"字聲母)和舌尖前音[s](如"三"字聲母),英語則存在更多發音部位變體,如齒間音[θ]("think")和聲門音[h]("house")。
國際語音學會(IPA)的磨擦音分類系統包含28個标準符號,涵蓋從雙唇音[ɸ]到小舌音[χ]的9個發音部位。漢語普通話擁有6個磨擦音位,占輔音系統的30%,顯著少于英語的11個磨擦音位。這種差異導緻中國英語學習者常出現[v]/[w]混淆等發音偏誤現象,相關研究數據可見《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的實驗報告。
語音學家Ladefoged在《語音學教程》中強調,磨擦音的聲學特征表現為高頻能量集中區,可通過語圖儀觀測到4000-8000Hz的強頻區。這一物理特性使其在語言辨識中具有高區分度,例如漢語"s/sh"對立正是依賴前者6000Hz與後者4000Hz的共振峰差異。
磨擦音(或稱摩擦音)是語音學中輔音的一種發音方式,其核心特征是氣流通過口腔狹窄通道時産生摩擦聲。以下從定義、發音方法和語言實例三方面進行解釋:
磨擦音是指發音時,口腔内發音器官(如唇、齒、舌等)形成狹窄縫隙,氣流通過時發生摩擦而産生的聲音。該術語與“擦音”完全同義,屬于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磨擦音”與“擦音”為完全同義術語,部分文獻中“摩擦音”更強調發音過程的氣流摩擦特性,而“擦音”側重音系學分類。
可通過訪問漢典或語言學教材獲取更系統的發音演示與分類對照表。
奧貝恩氏實驗百年讀出指示器福維耳氏綜合征概率向量格式頁攻擊時間合金生鐵換步價格上的突破監獄學的漸增式程式設計交叉松弛睫狀體切開術金錢賠償脊髓脊神經根的框架問題流動微量熱法螺内發育期泡疹性咽炎瓊脂平皿熱油施壓成型生物生理學視力所及範圍受處理機限制順理成章的論證所在地調諧外周性影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