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袈裟英文解释翻译、袈裟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cassock

相关词条:

1.cassocks  2.buddhistrobe  3.stole  4.kasaya  

专业解析

袈裟(jiā shā)是佛教僧侣所穿的法衣,具有特定的宗教和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汉语词源与基本释义

  1. 词源

    源自梵语“kāṣāya”(काषाय),意为“浊色”或“不正色”,指避用青黄赤白等正色而染成的杂色衣。汉语音译为“袈裟”,最早见于东晋佛经译本,如《四分律》卷三十九:“袈裟者,晋言染衣也。”

  2. 字义解析

    • 形制象征:由长方形布片缝缀而成,又称“割截衣”,象征舍弃华美、超脱世俗(《释氏要览》)。
    • 颜色规定:依戒律需染成“坏色”(褪色或混合色),避免纯色,体现朴素修行(《十诵律》)。

二、英语对应译释与宗教意涵

  1. 核心英译

    英语常译为"monastic robe" 或"Buddhist vestment",强调其宗教职能:

    • robe:突出外袍形制(《牛津英语词典》)。
    • kasaya:直接音译梵语,保留文化特异性(《大英百科全书》)。
  2. 戒律意义

    袈裟为“比丘三衣”之一(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象征持戒清净。南传佛教称其为"civara"(巴利语),北传佛教注重其“福田衣”属性——僧衣如田畦,象征滋养众生功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三、文化符号与历史演变

  1. 形制特征

    • 田相纹:布片缝为水田状,最早由佛陀制定,防盗窃(《僧祇律》)。
    • 材质演变:古印度用废弃布缝制(“粪扫衣”),汉传佛教改用丝绸,日本衍生“七条袈裟”等变体(大英博物馆藏品著录)。
  2. 社会象征

    袈裟被视为“解脱服”,代表僧伽身份。玄奘《大唐西域记》载印度僧人“服袈裟,偏袒右肩”,此制传入汉地后演变为“搭衣”礼仪。


权威参考资料

  1. 佛学辞典释义. 《佛光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戒律研究. 《汉译南传大藏经·律藏》(元亨寺译本).
  3. 文化史考据. 大英博物馆官网藏品ID:1936,1010.0.67.
  4. 梵汉对译. Monier-Williams梵英词典(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99).

(注:链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文献信息可依据书名/机构名称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袈裟是佛教僧众的重要法衣,其含义和象征意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字义

梵语"袈裟"(Kasaya)原意为「杂色」「不正色」,指由多种颜色混合染成的布料。其名称包含三层含义:

  1. 颜色象征:区别于正色(青、黄、赤、白、黑),采用混合染色,体现对物质形式的超越;
  2. 材质来源:早期由废弃布片缝制,称为「割截衣」,象征舍弃物质欲望;
  3. 佛教术语:巴利语中亦含「坏」「浊」之意,对应修行者断除贪嗔痴的戒行。

二、形制与宗教意义

袈裟形制严格规范,包含三种类型:

三、颜色演变

汉传佛教中袈裟颜色历经变化:

四、现代解读

当代佛教强调袈裟的双重意义:

  1. 外在庄严:作为僧侣身份标识,提醒持戒精进;
  2. 内在象征:碎布拼缀的形制,隐喻破除我执、和合共修的精神。

核心要义:袈裟通过形制、颜色和制作方式,具象化表达了佛教「离贪断执」「随缘自在」的核心理念,既是修行者的外在标志,更是内在修证的提醒。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半醒状态彩色试样速度成分标成酸硷低频增强二进磁带汇编程序法律文件起草法放射性氢发生最大能量的贫混合物分配器分子偶极骨发生的鬼针草属黑芽胞杆菌候赖特发音器环丙利多獾硬蜱茴香酸交互信息接合点记录点肯达耳氏法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密封性检验派驻前区反应石灰蒸氨器十一碳烷酸内酯收益人弯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