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袈裟英文解釋翻譯、袈裟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cassock

相關詞條:

1.cassocks  2.buddhistrobe  3.stole  4.kasaya  

專業解析

袈裟(jiā shā)是佛教僧侶所穿的法衣,具有特定的宗教和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漢語詞源與基本釋義

  1. 詞源

    源自梵語“kāṣāya”(काषाय),意為“濁色”或“不正色”,指避用青黃赤白等正色而染成的雜色衣。漢語音譯為“袈裟”,最早見于東晉佛經譯本,如《四分律》卷三十九:“袈裟者,晉言染衣也。”

  2. 字義解析

    • 形制象征:由長方形布片縫綴而成,又稱“割截衣”,象征舍棄華美、超脫世俗(《釋氏要覽》)。
    • 顔色規定:依戒律需染成“壞色”(褪色或混合色),避免純色,體現樸素修行(《十誦律》)。

二、英語對應譯釋與宗教意涵

  1. 核心英譯

    英語常譯為"monastic robe" 或"Buddhist vestment",強調其宗教職能:

    • robe:突出外袍形制(《牛津英語詞典》)。
    • kasaya:直接音譯梵語,保留文化特異性(《大英百科全書》)。
  2. 戒律意義

    袈裟為“比丘三衣”之一(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象征持戒清淨。南傳佛教稱其為"civara"(巴利語),北傳佛教注重其“福田衣”屬性——僧衣如田畦,象征滋養衆生功德(《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三、文化符號與曆史演變

  1. 形制特征

    • 田相紋:布片縫為水田狀,最早由佛陀制定,防盜竊(《僧祇律》)。
    • 材質演變:古印度用廢棄布縫制(“糞掃衣”),漢傳佛教改用絲綢,日本衍生“七條袈裟”等變體(大英博物館藏品著錄)。
  2. 社會象征

    袈裟被視為“解脫服”,代表僧伽身份。玄奘《大唐西域記》載印度僧人“服袈裟,偏袒右肩”,此制傳入漢地後演變為“搭衣”禮儀。


權威參考資料

  1. 佛學辭典釋義. 《佛光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戒律研究. 《漢譯南傳大藏經·律藏》(元亨寺譯本).
  3. 文化史考據. 大英博物館官網藏品ID:1936,1010.0.67.
  4. 梵漢對譯. Monier-Williams梵英詞典(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99).

(注: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文獻信息可依據書名/機構名稱檢索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袈裟是佛教僧衆的重要法衣,其含義和象征意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字義

梵語"袈裟"(Kasaya)原意為「雜色」「不正色」,指由多種顔色混合染成的布料。其名稱包含三層含義:

  1. 顔色象征:區别于正色(青、黃、赤、白、黑),采用混合染色,體現對物質形式的超越;
  2. 材質來源:早期由廢棄布片縫制,稱為「割截衣」,象征舍棄物質欲望;
  3. 佛教術語:巴利語中亦含「壞」「濁」之意,對應修行者斷除貪嗔癡的戒行。

二、形制與宗教意義

袈裟形制嚴格規範,包含三種類型:

三、顔色演變

漢傳佛教中袈裟顔色曆經變化:

四、現代解讀

當代佛教強調袈裟的雙重意義:

  1. 外在莊嚴:作為僧侶身份标識,提醒持戒精進;
  2. 内在象征:碎布拼綴的形制,隱喻破除我執、和合共修的精神。

核心要義:袈裟通過形制、顔色和制作方式,具象化表達了佛教「離貪斷執」「隨緣自在」的核心理念,既是修行者的外在标志,更是内在修證的提醒。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