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sious cavernosus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是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的重要硬脑膜静脉窦结构。其命名源于内部海绵状的静脉丛结构,英文术语对应为"Cavernous Sinus"(拉丁文:Sinus Cavernosus)。
位置与形态
位于蝶鞍两侧,呈不规则腔隙状,由硬脑膜折叠形成。前起自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尖端,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分隔成海绵状腔隙。
穿行结构
静脉连接
接受眼静脉、蝶顶窦、大脑中浅静脉的血液,向后经岩上窦汇入横窦,经岩下窦汇入颈内静脉。两侧海绵窦通过海绵间窦相互交通。
[第42版,第425页] 详细描述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神经血管关系。
链接:https://www.elsevier.com/books/gray-anatomy/standring/978-0-7020-7707-4
《海绵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涵盖感染性/非感染性血栓的诊疗标准。
[第8版,第276页] 解析海绵窦病变的神经学表现。
链接:https://www.wiley.com/en-us/Clinical+Neuroanatomy+and+Neuroscience%2C+7th+Edition-p-9780702075745
MRI(磁共振成像)是评估海绵窦病变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神经血管束及占位性病变。
海绵窦是位于颅内的一个复杂静脉结构,具有独特的解剖和功能特点。以下从结构、位置、功能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合解释:
位置与形态
海绵窦成对分布于蝶鞍(垂体窝)两侧,前至眶上裂内侧,后达颞骨岩部尖端。其内部由纤维小梁分隔成多个相互交通的小腔隙,形似海绵,故得名。
组成特点
传统观点认为海绵窦是硬脑膜包裹的静脉通道,但现代解剖学指出它实为静脉丛,包含颈内动脉、神经及结缔组织。外侧壁分为两层,容纳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三叉神经第一支(Ⅴ1)等。
静脉引流
主要引流脑深部及颅底静脉血,维持颅内血液循环。
重要结构
感染与血栓
面部或鼻窦感染可通过眼静脉逆行扩散至海绵窦,引发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
血管病变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可导致眼球突出、颅内杂音等。
肿瘤侵犯
垂体瘤或颅底肿瘤可能侵犯海绵窦,压迫神经引起复视、面部麻木等症状。
海绵窦通过眼静脉与面部静脉相连,经岩上/下窦与横窦、乙状窦沟通。这一解剖特点使其成为颅内、外感染扩散的潜在通道。
海绵窦是颅内兼具静脉引流和神经血管通道功能的关键结构,其复杂的解剖关系在临床感染、血管病变及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如需更详细解剖图示或病例分析,可参考等来源。
白色芽生菌贝奴里试验悲伤裱糊工人冰霜裁决理由存栏导热析气计顶骨枕骨地下天线访管中断果胶溶解的虹膜囊切除术糊精糊截然相反解酮的就任的累积效应淋巴管造影术粒下层卵中心体炉管弹簧吊架囊肿性脊柱裂排出器偏身震颤前阔长头者汽动给水泵水冲状脉顺序程序梭状杆菌螺旋体性咽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