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ious cavernosus
海綿窦(Cavernous Sinus)是位于顱中窩蝶鞍兩側的重要硬腦膜靜脈窦結構。其命名源于内部海綿狀的靜脈叢結構,英文術語對應為"Cavernous Sinus"(拉丁文:Sinus Cavernosus)。
位置與形态
位于蝶鞍兩側,呈不規則腔隙狀,由硬腦膜折疊形成。前起自眶上裂内側部,後至颞骨岩部尖端,内有結締組織小梁分隔成海綿狀腔隙。
穿行結構
靜脈連接
接受眼靜脈、蝶頂窦、大腦中淺靜脈的血液,向後經岩上窦彙入橫窦,經岩下窦彙入頸内靜脈。兩側海綿窦通過海綿間窦相互交通。
[第42版,第425頁] 詳細描述海綿窦的顯微解剖及神經血管關系。
鍊接:https://www.elsevier.com/books/gray-anatomy/standring/978-0-7020-7707-4
《海綿窦血栓形成的診斷與治療指南》涵蓋感染性/非感染性血栓的診療标準。
[第8版,第276頁] 解析海綿窦病變的神經學表現。
鍊接:https://www.wiley.com/en-us/Clinical+Neuroanatomy+and+Neuroscience%2C+7th+Edition-p-9780702075745
MRI(磁共振成像)是評估海綿窦病變的金标準,可清晰顯示神經血管束及占位性病變。
海綿窦是位于顱内的一個複雜靜脈結構,具有獨特的解剖和功能特點。以下從結構、位置、功能及臨床意義等方面進行綜合解釋:
位置與形态
海綿窦成對分布于蝶鞍(垂體窩)兩側,前至眶上裂内側,後達颞骨岩部尖端。其内部由纖維小梁分隔成多個相互交通的小腔隙,形似海綿,故得名。
組成特點
傳統觀點認為海綿窦是硬腦膜包裹的靜脈通道,但現代解剖學指出它實為靜脈叢,包含頸内動脈、神經及結締組織。外側壁分為兩層,容納動眼神經(Ⅲ)、滑車神經(Ⅳ)、三叉神經第一支(Ⅴ1)等。
靜脈引流
主要引流腦深部及顱底靜脈血,維持顱内血液循環。
重要結構
感染與血栓
面部或鼻窦感染可通過眼靜脈逆行擴散至海綿窦,引發血栓性靜脈炎,表現為發熱、頭痛、意識障礙等。
血管病變
頸内動脈海綿窦瘘(動脈血直接流入靜脈)可導緻眼球突出、顱内雜音等。
腫瘤侵犯
垂體瘤或顱底腫瘤可能侵犯海綿窦,壓迫神經引起複視、面部麻木等症狀。
海綿窦通過眼靜脈與面部靜脈相連,經岩上/下窦與橫窦、乙狀窦溝通。這一解剖特點使其成為顱内、外感染擴散的潛在通道。
海綿窦是顱内兼具靜脈引流和神經血管通道功能的關鍵結構,其複雜的解剖關系在臨床感染、血管病變及腫瘤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如需更詳細解剖圖示或病例分析,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