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romontory of tympanum; tubera cochleae
鼓室岬(tympanic promontory)是中耳解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鼓室内壁中央的骨性隆起区域。该结构由耳蜗基底转的骨质向外膨出形成,表面覆盖黏膜并分布有鼓室神经丛(tympanic plexus),在声音传导和神经信号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鼓室岬的形态特征与耳蜗结构紧密相关。其位置对应耳蜗底转的起始部,构成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分界标志。临床医学中,该结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①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定位标志;②中耳炎手术的解剖参照点;③鼓室神经切除术的操作区域。
根据《格氏解剖学》最新版描述,鼓室岬表面分布的鼓室神经丛包含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on's nerve)和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分支,这些神经纤维主要负责中耳黏膜的感觉传导。在听力学领域,该区域的阻抗特性会影响声波在内耳的传递效率,相关研究可见《临床听力学杂志》2023年发表的声阻抗分析报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鼓室岬的异常增生可能引发耳鸣或传导性听力损失,此类病例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4年临床病例报告中已有详细记载。正常解剖变异中,约12%人群存在岬角骨质不对称发育现象,此数据引自美国耳鼻喉科学会(AAO-HNS)发布的《中耳解剖变异白皮书》。
鼓室岬是人体耳部的重要解剖结构,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位置
鼓室岬位于中耳鼓室的内侧壁(迷路壁)中部,是耳蜗第一圈起始部形成的圆形隆起。它作为鼓室内侧壁的显著标志,分隔了前庭窗(卵圆窗)和蜗窗(圆窗)。
结构与功能
相关延伸
"岬"字在解剖学中多指身体突起部分,如骶岬、鼓室岬等,与地理学中的"岬角"含义不同。
白色念珠菌步进定时器查表机构碘代酰基溴迪阿索耳独家营业非法子界分离数据复制型DNA甘遂国际货币基金净提款汉默施拉格氏试验加里东染料鉴定令监禁方式睑脓溢家兔假结核杆菌绝热效应劳动公约硫醇化物硫酸亚铁龙套膜生物物理学内子程序平均往来帐的平均余额气态放射性废物色料声音正常水力除尘器碳酸氢苯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