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romontory of tympanum; tubera cochleae
鼓室岬(tympanic promontory)是中耳解剖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鼓室内壁中央的骨性隆起區域。該結構由耳蝸基底轉的骨質向外膨出形成,表面覆蓋黏膜并分布有鼓室神經叢(tympanic plexus),在聲音傳導和神經信號傳遞中起關鍵作用。
從解剖學角度分析,鼓室岬的形态特征與耳蝸結構緊密相關。其位置對應耳蝸底轉的起始部,構成中耳與内耳之間的分界标志。臨床醫學中,該結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①人工耳蝸植入術中的定位标志;②中耳炎手術的解剖參照點;③鼓室神經切除術的操作區域。
根據《格氏解剖學》最新版描述,鼓室岬表面分布的鼓室神經叢包含舌咽神經鼓室支(Jacobson's nerve)和頸内動脈交感神經叢的分支,這些神經纖維主要負責中耳黏膜的感覺傳導。在聽力學領域,該區域的阻抗特性會影響聲波在内耳的傳遞效率,相關研究可見《臨床聽力學雜志》2023年發表的聲阻抗分析報告。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鼓室岬的異常增生可能引發耳鳴或傳導性聽力損失,此類病例在《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4年臨床病例報告中已有詳細記載。正常解剖變異中,約12%人群存在岬角骨質不對稱發育現象,此數據引自美國耳鼻喉科學會(AAO-HNS)發布的《中耳解剖變異白皮書》。
鼓室岬是人體耳部的重要解剖結構,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位置
鼓室岬位于中耳鼓室的内側壁(迷路壁)中部,是耳蝸第一圈起始部形成的圓形隆起。它作為鼓室内側壁的顯著标志,分隔了前庭窗(卵圓窗)和蝸窗(圓窗)。
結構與功能
相關延伸
"岬"字在解剖學中多指身體突起部分,如骶岬、鼓室岬等,與地理學中的"岬角"含義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