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act of state; state action
country; nation; nationality; soil; state
【经】 state
act; behavior; deed; conduct; dealing; demeanour; deportment
【计】 behaviour
【化】 behaviour
【医】 behavior; praxis
国家行为(State Act)是国际法与国内法交叉领域的重要概念,指主权国家以政治实体身份实施的具有最高权威性的行政行为。根据《元照英美法词典》的定义,该术语对应英文"act of state",特指政府机关在行使主权过程中不受他国司法审查的行为,例如外交承认、缔结条约或军事部署。
从法律构成要件分析,国家行为需符合三项核心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第一,主体必须是宪法授权的国家机构;第二,内容涉及领土完整、国防动员等主权事务;第三,行为后果由国家承担完全责任。例如中国国务院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属于典型的国家行为。
在国际法层面,《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明确规定国家行为享有司法豁免权,这一原则在2016年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裁决中被重申,国际法院指出"涉及领土主权的国家行为不受第三方强制管辖"。当前学界普遍采用二分法理论,将国家行为区分为统治权行为(如宣战)和管理权行为(如政府采购),前者具有绝对豁免地位。
权威汉英法律辞书对译存在细微差异:《新时代汉英大词典》采用"act of state"作为标准译法,而《牛津法律术语辞典》建议根据语境使用"sovereign act"强调主权属性。美国最高法院在Banco Nacional de Cuba v. Sabbatino案中建立的"国家行为原则",更将这一概念延伸至国际商事领域。
国家行为是法律和政治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及特点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定义与性质 国家行为指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由特定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实施的具有高度政治性的行为。它体现国家主权,直接关系国家利益,通常涉及国防、外交及重大国内事务。在国际法层面,它被视为主权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法律实体行为。
二、法律依据 根据《宪法》第八十条和《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国家行为的主体包括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部、外交部等宪法授权机关,行为内容包括宣布紧急状态、戒严、总动员、缔结条约等。
三、主要分类
四、关键特征
五、典型示例 《宪法》明确列举的行为包括:国家主席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国务院决定局部地区戒严等。
如需了解具体法律条款或历史案例,可参考中国法院网及《宪法》相关章节。
被选主文件扁型眼表次黄嘌呤承上启下沉降室窜改的对称操作二溴化甲胂反坡化作用核酸白蛋白合同有效期限缓硬石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甲氧阿托方解释码腈环氧雄烷基桑关系式肋膜炎两级曝气池尿细胞像切合性人工智能会议石油化工型炼油厂双座阀书本末页数据抽象语言枢轴锁定转子频率微软件存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