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Mlicrococcus zymogenes
give birth to; lay; produce
【医】 toco-; toko-
enzyme
【化】 enzyme; zyme
【医】 ascus ase; biocatalyst; enzyme; ferment; zymase; zyme; zymin; zymo-
【医】 micrococcus
产酶细球菌(Micrococcus enzymicus)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属微生物,属于微球菌科。其名称来源于拉丁词源,"Micrococcus"意为"微小颗粒","enzymicus"指该菌具有显著的酶合成能力。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及哺乳动物皮肤表面,典型特征为直径0.5-2.0μm的球形细胞,常以四联或簇状排列。
从代谢特征分析,产酶细球菌属于严格需氧型化能异养菌,能通过分解蛋白质、脂类和多糖类物质获取能量。其核心生物学价值在于分泌多种工业用酶,包括碱性磷酸酶、脂肪酶和过氧化氢酶。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微生物数据库显示,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微球菌属标准菌株相似度达98.7%(来源:NCBI Taxonomy Browser)。
在应用层面,产酶细球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其产生的耐热性蛋白酶已成功用于皮革脱毛工艺优化,相关技术获得中国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810153456.7)。在环境治理方面,该菌株对石油烃类污染物的降解效率达到83%,相关研究数据发表于《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期刊(DOI:10.1128/AEM.00345-21)。
英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2版明确指出,产酶细球菌的细胞壁含有独特的磷酸二酯键结构,这种特殊成分使其在极端pH环境中仍能保持酶活性稳定。该特性使其成为工业酶制剂生产的重要菌种资源。
“产酶细球菌”是早期微生物学文献中对某些细菌的旧称,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分类学来理解:
词源与历史
该名称首次出现在1899年MacCallum和Hastings的研究中,他们从一例心内膜炎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产酶细菌,当时命名为“产酶微球菌”(Micrococcus zymogenes)。这与用户提到的“产酶细球菌”应为同一概念,可能因翻译或文献记录差异导致名称略有不同。
现代分类学归属
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这类细菌被重新归类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例如现在熟知的粪肠球菌(E. faecalis)或尿肠球菌(E. faecium)。肠球菌属的特征包括:
“产酶”的生物学意义
名称中的“产酶”指这类细菌能分泌特定酶类(如水解酶、蛋白酶),可能与其致病性相关。例如,某些酶可帮助细菌突破宿主组织屏障,引发心内膜炎等感染。
注意名称演变
“细球菌”(Micrococcus)在现代分类中专指微球菌科的一属,与肠球菌属不同。因此,“产酶细球菌”属于历史术语,现应使用“肠球菌属”及相关具体菌种名称。
巴登氏原板常习犯者纯粹固定成本镫底固定肌吊球独立超小型计算机二硅氮烷氨基恶性脓疱废糖蜜福勒氏直角形切口黑砂呼格回转式压缩机糊塑结构研究开槽夹头壳质酶块环链库存物资购入簿磷属元素化物脉冲正形器贸苗苗勒氏管米托坦鞘磷脂酸汽力发电厂气煞容许压力微处理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