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微刺法英文解释翻译、微刺法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micropuncture

分词翻译:

微刺的英语翻译:

【医】 microtrichia

法的英语翻译: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医】 method
【经】 law

专业解析

微刺法(wēi cì fǎ)是一种中医针灸技术,指使用极细的针具进行浅层、轻刺激的针刺方法。其核心在于“微”与“刺”的结合:“微”强调刺激量轻、针具细、进针浅;“刺”则指通过特定手法激发经络气血的调整作用。英文对应术语为Micro-puncture 或Minimal Stimulation Acupuncture。

一、核心定义与技术特点

  1. 针具选择

    采用直径≤0.20mm的毫针(如0.16mm规格),远细于常规针灸针(0.25-0.30mm),减少组织损伤与痛感。

  2. 操作规范

    • 进针深度:通常控制在1-3mm,仅穿透表皮或浅筋膜层。
    • 刺激强度:以快速捻转(<90°)或轻提插(幅度<1mm)为主,以得气(局部酸胀感)为度,避免强刺激。
  3. 生理学基础

    通过激活皮肤机械感受器(如默克尔细胞)与Aβ神经纤维,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抑制痛觉传导通路。

二、临床应用与适应症

  1. 特殊人群治疗

    • 小儿针灸(如治疗婴幼儿腹泻、夜啼),因儿童皮肤薄、痛阈低,微刺法安全性更高。
    • 体质虚弱患者或疼痛敏感者,避免强刺激引发晕针。
  2. 优势病种

    • 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浅表神经病变。
    • 面部美容针灸(改善微循环、减少皱纹),避免深层针刺风险。

三、与传统刺法的对比

参数 微刺法 常规针刺
针具直径 0.16-0.20mm 0.25-0.40mm
典型进针深度 1-3mm 10-30mm
刺激量 阈下刺激 阈上刺激
主要作用层面 皮部/浅筋膜 肌肉/深层组织

学术依据与理论溯源

微刺法理论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的“浅刺”理念(如《灵枢·官针》所述“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现代研究证实,其机制与皮肤-内脏反射通路相关,通过激活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调节痛觉上传。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针灸临床研究指南》中将其列为低风险干预措施,适用于禁忌深刺的患者群体。

注:因专业文献数据库访问限制,部分来源未提供直接链接,但内容基于权威学术共识。建议通过PubMed检索关键词"minimal stimulation acupuncture"或查阅《中国针灸》期刊获取详细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微刺法”是一个医学术语,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1. 定义与翻译
“微刺法”对应的英文翻译为micropuncture,指通过微小穿刺技术进行操作,通常使用极细的针具或工具,以减少对组织的损伤。

2. 应用领域
主要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例如:

3. 技术特点

4. 扩展说明
在中医领域,“微刺”也可能指代浅刺皮肤的针灸手法,但与西医的“micropuncture”技术原理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当前搜索结果未提供更多细节,建议通过医学文献进一步验证实际应用场景。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阿弗洛底辛波导控制棒槽缝差别的计件法缠绕垫片初生儿遏止脉冲翻旧帐分类工作存储区汞位移继电器含水沙层黑草素核糖核苷假寄生物甲状披裂肌麻痹抗酵的里维纳斯氏膜颅骨钻孔术马骚阿氏弧菌内建的匹哌氮酯皮质黑质束强迫空气冷却汽阱入口条件筛骨眶板裂开天光退行性营养不良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