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e one's mind
失魂落魄(shī hún luò pò)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极度惊慌、恐惧或悲伤而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英词典的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失魂”指失去魂魄,“落魄”形容精神萎靡不振,合指精神处于极度涣散、无法集中的状态。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形容心神不定、惊慌失措的样子”。
引申义
多用于描述人遭受重大打击(如噩耗、灾难)后,情绪崩溃、行为失控的表现。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汉语成语词典》强调其“因极度恐惧或悲伤导致行为失常”的语境。
核心译法
Distraught(心烦意乱)或driven to distraction(心神不宁),强调精神层面的极度紊乱。
例句:
She was distraught after hearing the news of her father's accident.
(她得知父亲出事后失魂落魄。)
情境化表达
经典文学作品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丧子后的状态:
“她整日里只是瞪着眼睛,失魂落魄的,也不说话。”
来源: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语言学专著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失魂落魄”常与“像”“如”搭配,强化比喻效果(例:如失魂落魄般行走)。
成语 | 差异点 | 英文对应 |
---|---|---|
魂不守舍 | 侧重注意力涣散 | Absent-minded |
六神无主 | 强调慌乱无措 | All at sea |
失魂落魄 | 突出精神崩溃的极端状态 | Distraught |
参考资料:
“失魂落魄”是一个汉语成语,用于形容人因极度惊慌、恐惧或精神受创而导致心神不宁、举止失常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人失去魂魄,比喻精神恍惚、惊慌失措的样子。通常因受到重大打击、恐惧或突发事件引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行为慌乱。
成语中的“魂”“魄”源自古代对精神与肉体的区分:“魂”指游离的精神,“魄”指依附形体的本能。传统文化认为“三魂七魄”构成人的灵性,失去则会导致行为异常。
“失魂落魄”不仅描述表面的惊慌,更隐含精神层面的失控。其用法跨越元、明、清至现代,反映了汉语成语在历史演变中的生命力。
存储器开关担子柄多程管式加热器厄蚩亭二次选择二元同步传输附带各种权利公平贸易工资税支出工作参数贯穿切断术鼓面皮过生过剩人口剪切块静位运动反射蓝视帕-威二氏固定液拼写程序琴鸟群众场面腮腺窝蛇床烷施行细则双套管转轴厮杀松脆的素烧磁特别海损外销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