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t up on one's hind legs
气势汹汹(qì shì xiōng xiōng)的汉英词典释义
气势汹汹形容态度、神情极其凶猛嚣张,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和威慑感。
“气势”指人或事物表现出的力量与态势,“汹汹”模拟汹涌的水流声,引申为声势浩大、咄咄逼人的状态。整体强调一种外显的、压迫性的愤怒或威胁。
Aggressive and truculent(带有攻击性与好斗性),或Overbearing and fierce(专横且凶猛)。
例:He burst into the room, looking aggressive and truculent.(他冲进房间,气势汹汹。)
多用于描述因愤怒而失控的言行,如:“他气势汹汹地拍桌质问”(He slammed the table and questioned aggressively)。
包含肢体动作(如逼近、瞪视)或语言威胁(如怒吼、斥责),凸显对他人的压制意图。
可借喻自然现象,如:“暴风雨气势汹汹席卷海岸”(The storm swept the coast with overwhelming fury)。
定义:“形容盛怒时凶狠的声势和态度。”
译作"fierce of manner; aggressive posture",强调外在姿态的攻击性。
近义词解析:"hostile"(敌意)、"menacing"(威胁性)与"blustering"(咆哮)可依语境替换。
中文例句 | 英文翻译 |
---|---|
对方气势汹汹地踢开门。 | The opponent kicked the door open with aggressive fury. |
他气势汹汹的质问让全场沉默。 | His overbearing questioning silenced the room. |
参考资料:
“气势汹汹”是汉语成语,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形容人或事物表现出凶猛、盛怒的状态,带有强烈的压迫感和攻击性。既可指人的情绪爆发(如愤怒时的神态),也可形容来势猛烈的自然现象或群体行为。该词含贬义,多用于负面场景。
二、词源与出处
最早见于《荀子·天论》中的“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原指小人虚张声势的吵闹,后演变为形容凶猛姿态的成语。
三、用法特点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使用示例
提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褒义场景。更多例句可参考《荀子》《郭沫若文集》等文献。
半焦化爆发记录器编次扁圆的标识号不胜常减压二段蒸馏过程雌性激素弹性平衡方程低波段弗累克斯讷氏菌痢弗洛里-哈金斯理论钙值公民正常义务接线盒集体控制赖耳氏线芦木马塔斯氏带前分泌素牵引台三甲双酮三瘫神智健全视镜蚀牙乳杆菌实用负载嗜云癖熟烟斯坦莱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