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t up on one's hind legs
氣勢洶洶(qì shì xiōng xiōng)的漢英詞典釋義
氣勢洶洶形容态度、神情極其兇猛嚣張,帶有強烈的攻擊性和威懾感。
“氣勢”指人或事物表現出的力量與态勢,“洶洶”模拟洶湧的水流聲,引申為聲勢浩大、咄咄逼人的狀态。整體強調一種外顯的、壓迫性的憤怒或威脅。
Aggressive and truculent(帶有攻擊性與好鬥性),或Overbearing and fierce(專橫且兇猛)。
例:He burst into the room, looking aggressive and truculent.(他沖進房間,氣勢洶洶。)
多用于描述因憤怒而失控的言行,如:“他氣勢洶洶地拍桌質問”(He slammed the table and questioned aggressively)。
包含肢體動作(如逼近、瞪視)或語言威脅(如怒吼、斥責),凸顯對他人的壓制意圖。
可借喻自然現象,如:“暴風雨氣勢洶洶席卷海岸”(The storm swept the coast with overwhelming fury)。
定義:“形容盛怒時兇狠的聲勢和态度。”
譯作"fierce of manner; aggressive posture",強調外在姿态的攻擊性。
近義詞解析:"hostile"(敵意)、"menacing"(威脅性)與"blustering"(咆哮)可依語境替換。
中文例句 | 英文翻譯 |
---|---|
對方氣勢洶洶地踢開門。 | The opponent kicked the door open with aggressive fury. |
他氣勢洶洶的質問讓全場沉默。 | His overbearing questioning silenced the room. |
參考資料:
“氣勢洶洶”是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形容人或事物表現出兇猛、盛怒的狀态,帶有強烈的壓迫感和攻擊性。既可指人的情緒爆發(如憤怒時的神态),也可形容來勢猛烈的自然現象或群體行為。該詞含貶義,多用于負面場景。
二、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荀子·天論》中的“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辍行”,原指小人虛張聲勢的吵鬧,後演變為形容兇猛姿态的成語。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示例
提示: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褒義場景。更多例句可參考《荀子》《郭沫若文集》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