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救济法英文解释翻译、贫民救济法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法】 poor law
分词翻译:
贫民的英语翻译:
pauper
【法】 have-not; pauper
救济的英语翻译:
almsgiving; redress; relief; relieve; succour
【经】 relief
法的英语翻译: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医】 method
【经】 law
专业解析
"贫民救济法"(Poor Relief Act)通常特指英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601年伊贫民救济法》(Elizabethan Poor Law of 1601)。该法案是英国济贫制度的奠基性法律,其核心内容和历史意义可从汉英词典角度解释如下:
一、术语定义与核心原则
- 中文术语: 贫民救济法
- 英文对应: Poor Relief Act / Elizabethan Poor Law (of 1601)
- 核心含义: 指由政府(此处指英格兰)制定,旨在为无法自给自足的贫困人口(如老人、病人、孤儿、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提供基本救济和安置的法律框架。
- 核心原则:
- 属地救济责任: 规定每个教区(Parish)有法律责任筹集资金并救济本教区内的合法贫民(“settled” poor)。这是该法最核心且影响深远的原则。
- 分类救济: 根据贫民的不同情况提供差异化救济:
- 有劳动能力者: 提供工作(如习艺所/Workhouse);拒绝工作者可能受罚。
- 无劳动能力者(老弱病残): 提供院外救济或安置。
- 孤儿弃儿: 安排学徒或收养。
二、历史背景与实施机制
- 颁布背景: 为解决16世纪圈地运动、宗教改革解散修道院等导致的社会动荡和贫困加剧问题,整合了之前零散的济贫法规。
- 实施主体: 地方教区是执行主体。由教区执事(Overseers of the Poor)负责征收济贫税(Poor Rate)、评估需求、分发救济金或物资、管理习艺所。
- 资金来源: 主要通过对教区内有产者征收地方税(济贫税)筹集。
三、影响与遗产
- 制度奠基: 确立了国家(通过地方政府)对贫困负有责任的观念,建立了首个全国性、税收支持的公共济贫体系,是现代福利国家的雏形之一。
- 深远影响: 其“属地救济”原则深刻影响了英国乃至其他国家的社会政策数百年,直至1834年《新济贫法》对其进行重大改革。
- 文化象征: “贫民救济法”或“伊丽莎白济贫法”已成为特定历史时期英国社会政策和贫困治理的代名词。
引用参考来源:
- (提供法案基础框架与原则的权威描述)
- (阐释法案的历史背景与具体救济措施)
- (分析该法案对现代社会政策的长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贫民救济法”主要指英国历史上为解决贫困问题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尤其是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
16-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民和贫困人口激增,社会动荡加剧。为稳定统治,英国政府逐步通过立法介入贫困救济。
二、核心内容
-
救济原则
首次承认政府有责任救济贫民,建立以教区为单位的救济体系,征收济贫税并设立治安法官管理。
-
分类救济
- 老弱病残:居家接受救济
- 儿童:寄养或成为学徒
- 流浪者:强制劳动或关入习艺所。
三、重要演变
- 1662年《住所法》:限制贫民只能在原教区申请救济。
- 1795年标准:规定最低工资补贴,低于标准者可获差额补助。
- 1834年新济贫法:取消户外救济,健康失业者必须进入条件严苛的习艺所劳动。
四、历史意义
-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政府救济责任。
- 为后续福利国家制度奠定基础,但也因严苛条款引发争议(如习艺所被称为“穷人的监狱”)。
该法律体系持续至1948年,最终被英国现代福利制度取代。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英国济贫法相关历史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被驳回不显形的次级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芳樟油分开单独清除刚体金属导管干酪的拐弯的豪举合法委任加害于某人加权电流值捷报颈唇的脊髓性偏身麻木联二茴香胺轮磨间铝质粘土能源计划乔利肽菌素亲躯体细胞的柔性基础渗漏手推熔接榫接速跳线路碳霉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