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規矩矩”是漢語成語,讀作guī guī jǔ jǔ,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人的品行端正,謹守禮法、有素質,強調遵守規範、行為得體。其本義中,“規”指圓規,“矩”指矩尺,源自古代神話中女娲與伏羲持規、矩制定法則的傳說。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紅樓夢》原文或相關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規規矩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按照規矩辦事,守法紀,舉止有規矩。
《規規矩矩》的字是由“覀”、“示”、“⺮”、“丿”、“⺾”、“夊”組成。其中,“覀”是部首,讀音為“shù”,表示帽子或者頭部;示是第二部首,讀音為“shì”,表示星星、鬥等;⺮是第三部首,讀音為“zhú”,表示竹子;丿是第四部首,讀音為“piě”,表示斜線;⺾是第五部首,讀音為“dīng”,表示釘子;夊是第六部首,讀音為“suī”,表示走路的腳印。
《規規矩矩》最早出自古代著名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要注重根本,隻有根本穩固了,道德才能生發出來。後來,人們将這句話引申為按照規矩辦事,做到有秩序、有紀律。
《規規矩矩》的繁體字是「規規矩矩」。
在古代,「矩」的寫法有時會使用「⺋」作為部首替代「⺾」,這是由于字形的變化和演變導緻的。
他平時看起來穿戴整齊,舉止規規矩矩,給人幹淨、整潔的感覺。
規章制度、規範、規定、規模
守紀律、守規矩、守法紀
任性、無規矩、不遵循規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