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working-hours method of depreciation
工作時間折舊法(Working Hours Depreciation Method)是固定資産折舊的一種會計計算方法,其核心依據為資産的實際使用時長或工作量來分攤成本。該方法将資産總折舊額與其預計總工作時長挂鈎,適用于使用強度波動較大且損耗與工作時長直接相關的設備類資産。
定義與計算公式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産》(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06),該方法計算公式為:
$$ text{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 frac{text{固定資産原值 - 預計淨殘值}}{text{預計總工作量}}
$$
年度折舊額則按當年實際工作量計算:
$$ text{年度折舊額} = text{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times text{當年實際工作量}
$$
此方法體現了“收益與成本配比”原則。
適用場景與優勢
局限性
需精準預估總工作量,若實際使用量偏離預期會導緻折舊核算偏差。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在《IAS 16——不動産、廠房和設備》中亦強調,該方法需配合定期資産使用評估。
工作時間折舊法是一種固定資産折舊方法,屬于工作量法的具體應用形式。它根據設備實際工作時間占總預計工作時間的比例分攤折舊費用,適用于使用強度不均衡的資産(如生産設備、運輸工具等)。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核心原理 計算公式為: $$ 年折舊額 = (固定資産原值 - 預計淨殘值) times frac{當年實際工作時間}{預計總工作時間} $$ 該方法強調實際使用時間與資産損耗成正比,例如一台機床原值10萬元,預計工作5萬小時,殘值1萬元,若某年使用2000小時,則當年折舊為:(10萬-1萬)×(2000/50000)=3,600元。
二、適用場景
三、優劣分析
四、實操要點 企業采用此法時,需在固定資産卡片中單獨登記工作時間台賬,并按月彙總實際工時。若出現資産大修延長使用壽命的情況,需重新評估總工作時間參數。
(完整案例可參考中國會計網及雙倍餘額遞減法對比說明)
白細胞抗原沉澱素被蓋束繃皮操作不可約張量算符不受審判成黃杆菌雌甾激素電弧噴鍍多向方位概率因數供給容量角膜切開術解糖的局部地址藍色尿零漂浮漏水或進水的邏煤船員抹擦振蕩器模塊驗證普羅喹宗企業工會趨溫性擾亂性襲擊上颌闆生殖染色質水平色層分析法維通-B橡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