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diving attack aircraft
dive; nose down; swoop
attack plane; attacker
【機】 attack aeroplane
俯沖攻擊機(Dive Bomber)是軍用航空器的一種戰術機型,其核心作戰方式為通過高速俯沖接近目标并投放彈藥,實現精準打擊。該術語在漢英軍事術語中對應"Dive Bomber",具有以下專業特征:
戰術定義與設計原理 俯沖攻擊機采用特殊氣動結構(如空氣刹車襟翼)控制俯沖速度,通常以60-90度角高速下降,在低空完成投彈後快速拉升脫離戰場。這種設計可規避防空火力并提升投彈精度,尤其適用于艦船、裝甲部隊等移動目标打擊。
曆史應用與典型機型 二戰期間德國Ju 87"斯圖卡"(Stuka)配備發聲裝置制造心理威懾,日本D3A"九九式"參與珍珠港事件,美國SBD"無畏式"在中途島戰役擊沉四艘日軍航母。此類機型在1940年代達到戰術應用峰值。
技術局限與戰術演變 受限于低空飛行高度(通常低于3000米),俯沖攻擊機易遭受高射炮和戰鬥機攔截。隨着精确制導武器發展,現代戰鬥轟炸機已取代其戰術地位,但俯沖投彈原理仍影響現代對地攻擊戰術。
專業參考資料:
俯沖攻擊機是一種結合俯沖轟炸戰術的對地攻擊機型,主要用于精準打擊地面或水面目标。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俯沖攻擊機源自二戰時期的俯沖轟炸機(如德國Ju-87“斯圖卡”),其核心特點是以大角度(通常超過45°,甚至垂直)高速俯沖投彈,通過縮短彈道距離顯著提高命中精度。相較于水平轟炸機,其載彈量較小,但機動性更強,適合執行戰術任務(如摧毀工事、坦克等)。
隨着精确制導武器的普及,傳統俯沖攻擊機逐漸被多用途戰鬥機和無人機取代。現代攻擊機(如A-10)更多采用低空平飛投彈或發射導彈的方式。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機型或戰例,可參考來源網頁。)
阿來普裡酸苯胺染劑丙二酸一乙酯初型磁泡疇材料單分散膠乳二苯基乙醇酸防蝕方栓槽拉刀弗路勒氏探子複式測壓計格恩氏小點個人貸款公司恢複權技術說明擴大再生産每個内部控制恰喬氏腺瓊斯氏夾顴頭柔轫電阻器篩砂裝置傷疤實時運算手痙攣隨機不相關鐵甲團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