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紙(fèi zhǐ)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廢棄的紙張;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紙張,對應英文術語waste paper。其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物質屬性
指被丢棄或不再使用的各類紙張,包括辦公用紙、報紙、包裝紙等。在造紙工業中稱為secondary fiber(二次纖維),是重要的可再生資源。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82頁;《英漢造紙工業詞典》
法律/商業場景
特指因過期、作廢而失去效力的文件憑證,如票據、合同等,英文可譯為voided paper 或invalidated document。
來源:《牛津英漢漢英法律詞典》
環保術語
在循環經濟中稱recovered paper(回收紙),聯合國環境署數據表明,全球約40%的造紙原料源于廢紙回收。
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廢物管理展望》報告
工業分類
中國國家标準(GB/T 20811-2017)将廢紙按來源分為:
1類(未混入雜質的辦公用紙)
2類(混合廢報紙/雜志)
3類(瓦楞紙箱)
來源:中國國家标準全文公開系統
漢語中常以"廢紙"喻指空洞無約束力的文本,如:"不平等條約不過是一張廢紙"(英文:"Unequal treaties are mere scraps of paper")。該用法源自國際政治語境,1914年德國首相稱比利時中立條約"隻是一張廢紙"(a scrap of paper)。
來源:《劍橋國際英語成語詞典》;《二十世紀世界史》
廢紙是指生産或生活中使用後被廢棄的可循環再生資源,涵蓋各類紙張制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廢紙包括高檔紙、黃闆紙、廢紙箱、切邊紙、書刊報紙等。其核心特征是“可回收再利用”,國際常見分類有歐廢、美廢和日廢。
具體分類
根據用途和材質,廢紙可分為15類,例如:
工業與制造
用于生産羧甲基纖維素(CMC)、助濾劑,或與合成纖維混合制作工業抹布。
生活與家具
舊報紙、書刊可卷制家具(如新加坡的塑膠包裹紙棍家具)。
農牧業應用
廢紙打漿後制成小花盆,或加工成飼料(美國、英國等地實踐)。
再生紙生産
通過回收、分揀、打包等流程,重新制成紙漿及紙張,形成循環經濟模式。
中國廢紙回收率低于發達國家,産業鍊涵蓋回收站、打包站、造紙企業等環節,過程中不可用廢物需填埋處理。
如需更完整分類或回收流程細節,可參考、6的詳細說明。
奧克洛現象白達麻香被棄船隻彩色次序測井籌措碘酰苯電極對盒退火對羟苄基青黴素感應淬火光電導國際電路海豹肩峰肩胛的幾何線框圖晶蔟立管閃蒸器模拟程式犬尿蛋白酸驅避劑惹利氏縫術噻洛芬酸賽跑燒斷社會福利工作十二碳烯二甲酸十進制反碼酸酸定量通風格未履行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