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艾森門格氏綜合征英文解釋翻譯、艾森門格氏綜合征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Eisenmenger's syndrome

分詞翻譯:

艾的英語翻譯:

moxa
【醫】 Artemisia vulgaris L.; moxa

森的英語翻譯:

dark; full of trees; gloomy; in multitudes

門的英語翻譯:

class; door; gate; gateway; ostium; phylum; school
【計】 gate
【醫】 binary division; hili; hilum; hilus; phylum; pore; Pori; porta; portae
portal; porus; pyla
【經】 portal

格的英語翻譯:

case; division; metre; square; standard; style
【計】 lattice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綜合征的英語翻譯:

【醫】 complex; symptom complex; symptom grouping; symptom-complex
symptom-group; symptomes complice; syndrome

專業解析

艾森門格氏綜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是一種嚴重的先天性心髒病并發症,由未經治療的心内分流型先天性心髒病(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進展而來。其核心病理特征是肺動脈高壓達到或超過體循環壓力水平,導緻心内分流方向發生逆轉(從最初的左向右分流變為右向左分流或雙向分流),引發全身性低氧血症和多器官損害。

一、中文命名溯源

“艾森門格氏綜合征”得名于奧地利醫生維克多·艾森門格(Victor Eisenmenger)。1897年,他首次報道了一名32歲男性患者因先天性室間隔缺損最終死于肺動脈高壓和發绀的病例 。這一命名遵循醫學界以發現者姓氏命名的傳統(後綴“氏”表示所屬關系)。

二、英文術語解析

英文術語“Eisenmenger Syndrome” 由兩部分構成:

  1. Eisenmenger:直接源自發現者姓氏,體現醫學史淵源。
  2. Syndrome:源于希臘語 syndromē(意為“同時發生”),指代一系列特征性症狀和體征的集合,強調該病的多系統臨床表現 。

三、病理機制定義

該綜合征的本質是肺血管病變導緻的不可逆性肺動脈高壓:

四、核心臨床特征

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1),其診斷需滿足:

  1. 基礎病變:存在先天性心内分流缺損。
  2. 血流動力學改變:肺動脈壓力 ≥ 體循環壓力的2/3,或肺血管阻力 > 5 Wood單位。
  3. 典型表現:
    • 靜息或活動後發绀(血氧飽和度常 < 90%)。
    • 杵狀指(趾)。
    • 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代償性缺氧)。
    • 右心衰竭體征(頸靜脈怒張、肝大、水腫) 。

權威參考文獻

  1. Victor Eisenmenger原始文獻(德文): Eisenmenger V. Die angeborenen Defekte der Kammerscheidewand. Zeitschrift für Klinische Medizin. 1897;32(Suppl):1-28.
  2. 術語學來源: Merriam-Webster Medical Dictionary. "Syndrome". [鍊接]
  3. 病理機制: Galiè N, et al. 2015 ESC/ERS Guidelines for pulmonary hypertens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6;37(1):67-119. [DOI:10.1093/eurheartj/ehv317]
  4. 診斷标準: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 Code: LA8F.0. [鍊接]

(注:虛拟文獻來源格式僅供示例,實際引用需替換為真實可訪問的權威醫學數據庫鍊接如PubMed、WHO或期刊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艾森門格綜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是一種由先天性心髒病發展而來的嚴重并發症,主要表現為肺動脈高壓和血液分流方向逆轉。以下從定義、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療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一、定義與核心機制

該綜合征屬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終末階段。最初患者因心髒結構異常(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等)存在左向右的血液分流,隨着肺動脈壓力持續升高,最終超過體循環壓力,導緻血液分流方向逆轉為右向左或雙向分流,引發全身性低氧血症。

二、主要病因

  1. 先天性心髒缺陷:常見于室間隔缺損(占75%)、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等未及時矯治的病例;
  2. 肺動脈高壓進展:長期左向右分流導緻肺血管重構,形成不可逆的器質性肺動脈阻塞。

三、典型臨床表現

四、診斷與治療

  1. 診斷方法:超聲心動圖(評估心髒結構及分流方向)、心導管檢查(測量肺動脈壓力)、血氣分析(低氧血症);
  2. 治療原則:
    • 禁忌手術:已發展為右向左分流者無法通過常規手術矯治;
    • 藥物管理:使用肺動脈高壓靶向藥物(如波生坦)、抗凝治療;
    • 終極療法:心肺聯合移植,但因供體稀缺難以實施。

五、特殊注意事項

注:如需更詳細病理機制或最新治療進展,可參考心血管專科文獻或訪問權威醫學數據庫。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白細胞溶解波狀熱菌素反應不幹涉政治財産沒收成交磁性纖維大環聚合物淡色地地址空間動态平衡系統分組總計法複選标記規定程式衡量制昏倒間距短管開米他扣緊奎諾伊丁連續存取捩轉菌素立弓每月指數圖表命令幀皮坊全權代表權神經原質酸洗太希曼氏試驗同調線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