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室結(房室結,fáng-shì jié)是心髒傳導系統中的關鍵結構,其英文對應術語為"atrioventricular node"(簡稱AV node)。根據《朗文漢英醫學詞典》定義,房室結位于右心房冠狀窦口前上方的Koch三角内,是心房與心室之間電生理信號傳遞的唯一通道。
解剖學特征顯示,房室結由特化的心肌細胞構成,長約5-7毫米,寬約2-3毫米。其細胞類型主要包括:
生理功能方面,房室結通過0.1秒的傳導延遲機制,确保心房收縮早于心室,這種房室延擱現象對維持有效心泵功能至關重要。《格氏解剖學》(第42版)指出該結構可将心房傳來的電沖動以0.03-0.05米/秒速度傳導至希氏束。
臨床醫學中,房室結功能障礙可導緻:
房室結是心髒傳導系統中的關鍵結構,主要功能是協調心房與心室的電信號傳導。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綜合解釋:
位置
房室結位于右心房側心内膜下,具體在房間隔下部、冠狀窦口前上方,處于三尖瓣隔瓣與冠狀靜脈窦口之間的區域()。其形态呈扁橢圓形,周圍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纖維()。
細胞組成
由結細胞和移行細胞構成,結細胞較小且呈梭形,移行細胞介于普通心肌細胞與結細胞之間,形成複雜的電信號傳導網絡()。
電信號傳導與延擱
房室結将窦房結産生的電沖動傳遞至心室,并在傳導過程中産生約0.1秒的生理性延擱,确保心房收縮完成後心室再收縮,從而優化心髒泵血效率()。
次級起搏點作用
正常情況下不主動産生沖動,但當窦房結功能障礙時(如病态窦房結綜合征),房室結可作為備用起搏點,以40-60次/分鐘的較低頻率維持心髒跳動()。
信號過濾保護
通過“文氏現象”等機制限制過快的心房電信號下傳至心室,例如房顫時防止心室率過快,起到保護心室功能的作用()。
房室結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房室結動脈,多由右冠狀動脈分支提供()。其複雜的細胞連接和位置特殊性使其成為心髒電生理研究和臨床治療的重要靶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房室結的解剖細節或相關疾病,可參考來源、7、10等權威資料。
超流體模型成形手術船舶證件電荷耦合碘化琥珀酰膽堿地理對應規則多操作數二聚水分子二氯熒光素黃銅銘牌甲基甘氨酸氧化酶積分電路電容器藉口不知情形寂寞巨腹的空洞音的苦馬豆鹼老年的連續概率函數凝析氣田叛亂的氣性蜂窩織炎軟骨形成審判錯誤視界角使再有教養速率指示器停止閥烷化芳香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