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妨害大衆的事物英文解釋翻譯、妨害大衆的事物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法】 public nuisance

分詞翻譯:

妨害的英語翻譯:

be harmful to; cumber; encumber; foul; impair; jeopardize; sabotage
【法】 violate

大衆的英語翻譯:

commonage; commonalty; demos; plebeian; populace; the masses; the people
the public
【電】 population

事物的英語翻譯:

object; thing
【法】 res

專業解析

"妨害大衆的事物"是一個法律和公共管理領域的術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危害公共安全、秩序或利益的行為或物品。從漢英詞典角度分析,其對應英文翻譯為"things that endanger public security" 或"public nuisance"。

一、核心釋義

  1. 漢語語義

    "妨害"指阻礙、損害;"大衆"指社會公衆;"事物"涵蓋行為、物品或狀态。整體指對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財産或社會秩序造成現實威脅或實際損害的對象。

    法律場景示例

    • 在公共場所放置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
    • 散布虛假恐怖信息引發社會恐慌(擾亂公共秩序)
    • 銷售有毒有害食品(侵害公衆健康)
  2. 英文對應概念

    英文常用"public nuisance"(英美法術語)或"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中國法律英譯)。

    • Public nuisance:指幹擾公衆共同權利的行為(如阻塞道路、制造危險環境)。
    •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強調對公共安全的直接威脅(如縱火、破壞交通設施)。

二、法律依據與權威解釋

該概念在中國法律體系中的界定主要依據以下條款: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139條):明确将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行為定義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參見全國人大官網 刑法分則)。
    • 第293條"尋釁滋事罪":對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定罪(最高人民法院釋義 指導案例第185號)。
  2. 《治安管理處罰法》

    • 第23-29條:對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如散布謠言、非法攜帶危險物品)設定行政處罰标準(公安部解讀 治安管理規範)。

三、典型場景與判例

  1. 危害公共安全類

    • 案例:醉酒駕車連續沖撞行人(孫偉銘案,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指導案例)。
    • 定性:行為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生命安全,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 擾亂公共秩序類

    • 案例:編造"商場炸彈威脅"信息引發公衆恐慌(2021年北京某案)。
    • 定性:散布虛假恐怖信息,觸犯《刑法》第291條。
  3. 侵害公衆健康類

    • 案例:生産銷售含禁用添加劑的食品("毒奶粉"事件)。
    • 定性:符合《刑法》第144條"生産、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四、學術定義參考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英語術語雙解詞典》将"妨害大衆的事物"譯為:

"Objects or acts that jeopardize the public interest, safety, or social stability, often subject to criminal penalties or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危害公共利益、安全或社會穩定的物品或行為,通常需承擔刑事責任或行政處罰。)


權威來源索引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2.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庫
  3. 公安部《治安管理處罰法》適用指引
  4.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法律英語術語雙解詞典》(2019版)

網絡擴展解釋

“妨害大衆的事物”指對公衆利益、社會秩序或群體健康等造成阻礙或損害的行為、現象或物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含義

  1. 基本概念
    “妨害”指有害于、阻礙或幹擾。結合“大衆”,即指對廣泛人群産生負面影響的事物,如危害公共安全、幹擾社會秩序等。

  2. 法律與社會屬性
    在法律層面,妨害行為可能涉及侵害他人權利(如物權)或違反公共管理法規(如妨礙交通、選舉)。

二、具體表現與例子

  1. 典型類型

    • 環境危害:如工廠違規排放污染空氣或水源,損害居民健康。
    • 公共安全威脅:如交通堵塞、危險品違規存放等。
    • 社會秩序幹擾:包括網絡謠言傳播、非法集會等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
  2. 文化與社會影響
    部分行為可能間接妨害大衆,例如封建迷信活動(如提到的“妨害父母”禁忌)導緻社會觀念扭曲。

三、應對與規範

  1. 法律措施
    通過立法明确責任,如《物權法》中“排除妨害請求權”保護權益,或刑法對妨害公務罪的界定。

  2. 社會管理
    加強公共宣傳與監管,例如禁煙政策減少“吸煙妨害健康”問題。


如需更全面的法律案例或具體場景分析,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古籍引用(如《荀子》)或現代法規解釋。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編密碼波摩那沙門氏菌不淬火的超吸附船舶保證書帶式磁力分離器導磁系數二金屬的汞甲酚劑供暖系統光性躁狂磺胺甲苯吡唑膠仿進取性的定價絕熱去磁凱臘米丁可辯護的克尼格氏測壓計客蚤屬蠟果揚梅蠟連續循環理論完全燃燒硫甲酰石灰窯氣稅率的相應減少搜尋糧草隧道羔填充噴淋塔外踝窩外彙償付投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