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感"作为汉语常用词汇,在汉英词典中的核心释义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语义定义 指对人或事物产生的抵触、厌恶情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反对或厌恶的情绪",对应英文"antipathy; repugnance"(商务印书馆,2016)。《牛津汉英双解词典》补充其隐含"因价值观冲突引发的心理排斥",英文对应"disgust arising from value conflic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二、词性特征 作为心理动词时,可接宾语构成"反感某人/某事"结构,如:"他反感虚情假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示例)。形容词用法见于"令人反感的行为",此时语义强度弱于"厌恶"但强于"不满"(《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三、使用场景 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该词在跨文化交际中常涉及禁忌话题(如宗教禁忌、政治立场),较英语"dislike"具有更强的道德评判色彩(《汉英对比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法律文本中多用于描述侵权行为引发的公众情绪,如"引起社会普遍反感"对应"provoke public resentment"(《中国法律术语汉英对照手册》,法律出版社,2021)。
四、近义辨析 与"讨厌"相比,"反感"更强调理性判断下的排斥,如"反感官僚主义";与"憎恶"相较,其情感烈度较低但持续时间更长(《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在英译时需根据语境选择:描述瞬时情绪用"disgust",持续状态用"antipathy",道德谴责用"repugnance"。
“反感”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因不满、抵触或厌恶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反应。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对某人、某事或某种行为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常表现为心理上的排斥或生理上的不适。例如对虚伪行为的反感,或对强制要求的抵触。
词源结构
由“反”(反对、相反)和“感”(感觉、情感)组成,字面意为“相反的感受”,强调与原本期待或接受状态相悖的心理反馈。
使用场景
程度差异
从轻微的不耐烦(如对重复唠叨的反感)到强烈的厌恶(如对道德败坏行为的深恶痛绝),存在情感强度的递进。
近义与反义
例句说明:
“商家过度营销反而引起了消费者反感”,这里体现了行为与预期效果相悖的典型应用场景。在表达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讨厌”完全等同——后者更侧重情感,而“反感”往往包含理性判断成分。
半球形的苯并吡喃-5酮变节彩色印刷测颅径胆囊十二指肠韧带大腿方式符号分布式算法副本尚未付款工程完工百分比管的红┢酚焦粘酰劳动保险两面神铝之阳极氧化法莫尔法绕丹宁日本山蛭容模溶液三硫化二铬三脉冲编码三辛精砂心端承砷酸铝铁矿双程汇编程序通用连接装置唾弃的味觉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