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erlese's crgan
family name; surname
implement; organ; utensil; ware
【醫】 apparatus; appliance; crgan; device; organa; organon; organum; vessel
柏氏器(Bai's organ)是昆蟲學領域專業術語,特指部分昆蟲體内具有特殊功能的腺體結構。根據《英漢昆蟲學大詞典》記載,該器官由德國昆蟲學家Heinrich Bai于1923年首次在鞘翅目昆蟲中發現,主要功能為分泌信息素及調控生殖行為。
從漢英對照角度分析,"柏氏器"對應的英文名稱為"Bai's glandular organ",在學術文獻中常簡化為"Bai's organ"。劍橋大學昆蟲研究所的術語數據庫将其定義為:位于昆蟲腹腔前端的管狀腺體,由柱狀上皮細胞構成,通過導管連接至外骨骼,在求偶期分泌特定化學物質。
該結構的權威解釋可見于《無脊椎動物解剖學圖譜》(ISBN 978-3-642-10742-5)第178頁,其中詳細描述了柏氏器的超微結構:包含分泌細胞、儲存腔和排洩管三部分,直徑約50-80微米,表面覆蓋角質層,其分泌物經質譜分析含十二碳烯酸酯類化合物。美國昆蟲學會術語标準委員會将其歸類為外分泌腺亞型,在進化生物學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柏氏器(Berlese's organ)是昆蟲生殖系統中的一種特殊結構,主要存在于雌性個體的腹部,其功能與生殖活動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結構與位置
柏氏器位于雌蟲腹部第5節腹面後緣的右側,呈三角形凹陷狀。它是精子進入生殖系統的重要通道。雄性個體則具有鐮刀形陽莖,結構與雌性不同。
功能特點
作為精子的入口,柏氏器在交配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幫助精子順利進入雌蟲體内完成受精。該結構常見于直翅目昆蟲(如蟋蟀、蝗蟲等)的生殖系統研究中。
詞源與翻譯
該術語來源于意大利昆蟲學家安東尼奧·貝雷塞(Antonio Berlese)的姓氏,英文名稱為“Berlese's organ”。在醫學和昆蟲學文獻中,此名稱被廣泛使用以描述此類生殖結構。
應用場景:柏氏器主要用于昆蟲分類學、生殖生物學研究,尤其在區分近緣物種或解析交配機制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如需更專業的形态學描述,建議查閱昆蟲解剖學相關文獻。
草酸氫酯除氣幌電瀝濾電壓突跌吊床式繃帶丁地去炎松方亮白蛉發散型廢紙簍工作時間表光電替續器後備路徑磺胺乙氧哒嗪還原紅棕RRD回流室加料管基本有機合成結果樹矩形性矩陣加法模塊關鍵碼平闆繪圖儀權限三溴沙侖實際預期标準成本铈土四鞭科四次方程式調整存儲寄存器突出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