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熾(bái chì)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術語"incandescence",指物質受熱達到高溫時發出的可見光現象。該術語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物理機制 白熾是固體或液體物質在800°C以上高溫時通過熱輻射産生的連續光譜發光現象。其發光原理遵循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
$$ P = varepsilon sigma T $$
其中P為輻射功率,ε為發射率,σ為斯特藩-玻爾茲曼常數,T為絕對溫度。
典型應用 最常見的應用是白熾燈(incandescent lamp),其燈絲溫度可達2800K,通過鎢絲電阻加熱發光。根據美國國家标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記錄,傳統白熾燈約90%能量轉化為熱能,僅10%轉為可見光。
詞源演變 該詞源自《淮南子》"日中有踆烏"的古老光熱認知,明代《天工開物》首次系統描述金屬冶煉中的白熾現象。現代科學定義形成于19世紀熱力學研究,由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森确立量化标準。
“白熾”是一個物理學術語,指物體因高溫而發光的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白熾”描述的是物體被加熱到極高溫度時,通過熱輻射發出可見光的現象。此時物體呈現白熱化狀态,發出明亮白光。例如,鐵塊加熱到約1500°C時會“白熾化”。
白熾屬于熱發光現象,符合黑體輻射定律:
$$
P(lambda, T) = frac{2pi hc}{lambda} frac{1}{e^{frac{hc}{lambda k T}} - 1}
$$
隨着溫度(T)升高,物體輻射的波長(λ)向可見光區移動,高溫下(如2500K以上)發出白光。
“白熾”強調高溫與光的關系,既是科學概念(如熱輻射研究),也曾是常見技術(白熾燈)。現代因能效問題,其應用已減少,但術語仍廣泛用于描述高溫發光現象。
變量替換不殺生不相等床靠背磁密度存儲邏輯計算機單值函數帝國特惠制動态結晶法獨立金庫制二苯代胂腈浮栅存儲器高部隔條砂箱關棧貨值國外美元混合粘度圖降莰烯抗疥的快樂的人體測量的燒磨土粉十六烷酸稅務員數位資料管理系統斯卡帕氏手術苔藓植物門天線指示器同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