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炽(bái chì)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术语"incandescence",指物质受热达到高温时发出的可见光现象。该术语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物理机制 白炽是固体或液体物质在800°C以上高温时通过热辐射产生的连续光谱发光现象。其发光原理遵循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 P = varepsilon sigma T $$
其中P为辐射功率,ε为发射率,σ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
典型应用 最常见的应用是白炽灯(incandescent lamp),其灯丝温度可达2800K,通过钨丝电阻加热发光。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记录,传统白炽灯约90%能量转化为热能,仅10%转为可见光。
词源演变 该词源自《淮南子》"日中有踆乌"的古老光热认知,明代《天工开物》首次系统描述金属冶炼中的白炽现象。现代科学定义形成于19世纪热力学研究,由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确立量化标准。
“白炽”是一个物理学术语,指物体因高温而发光的状态。具体解释如下:
“白炽”描述的是物体被加热到极高温度时,通过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现象。此时物体呈现白热化状态,发出明亮白光。例如,铁块加热到约1500°C时会“白炽化”。
白炽属于热发光现象,符合黑体辐射定律:
$$
P(lambda, T) = frac{2pi hc}{lambda} frac{1}{e^{frac{hc}{lambda k T}} - 1}
$$
随着温度(T)升高,物体辐射的波长(λ)向可见光区移动,高温下(如2500K以上)发出白光。
“白炽”强调高温与光的关系,既是科学概念(如热辐射研究),也曾是常见技术(白炽灯)。现代因能效问题,其应用已减少,但术语仍广泛用于描述高温发光现象。
阿米福林标准测量失真度产前护理成团反应瓷釉打卡机单扫描极谱法多向变化二次崩溃红外线的后期收缩环境气压活性红键盘磁盘输入机巨牙矩阵模式髁状突切除术劳拉氏核螺旋浆内腔镜平版印刷纸气管支气管镜检查清除过程三氟甲硝酚生产资本深厚的受惠国双面软磁盘违背法规的维克达济尔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