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黃嘌呤核苷英文解釋翻譯、次黃嘌呤核苷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carnine
相關詞條:
1.inosine
分詞翻譯:
次的英語翻譯:
order; second; second-rate
【醫】 deutero-; deuto-; hyp-; hypo-; meta-; sub-
黃嘌呤核苷的英語翻譯:
【化】 xanthosine (X,Xao)
專業解析
次黃嘌呤核苷 (cì huáng piào lìng hé gān),英文為Inosine,是一種天然存在的嘌呤核苷(Purine Nucleoside)。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定義與化學結構
次黃嘌呤核苷由嘌呤堿基次黃嘌呤 (Hypoxanthine) 與核糖(Ribose)通過β-N9-糖苷鍵連接而成。它是腺嘌呤核苷(Adenosine)脫去氨基後的産物,也是生物體内嘌呤核苷酸代謝(如ATP、ADP、AMP)的重要中間體。其化學式為 C₁₀H₁₂N₄O₅。
-
生物化學作用
- 核苷酸代謝樞紐:在嘌呤核苷酸補救合成途徑(Salvage Pathway)中,次黃嘌呤核苷可被磷酸化生成次黃苷酸(IMP, Inosine Monophosphate),IMP是合成腺苷酸(AMP)和鳥苷酸(GMP)的關鍵前體。
- RNA修飾成分:在某些tRNA分子中,次黃嘌呤(由次黃嘌呤核苷衍生)作為稀有堿基存在,參與密碼子識别和翻譯保真度調節。
- 信號分子前體:其衍生物(如ATP降解産物)可能參與細胞信號傳導。
-
醫學與生理學意義
- 心髒保護:研究表明,次黃嘌呤核苷可能通過模拟缺血預適應(Ischemic Preconditioning)效應,在心肌缺血時提供保護作用,減少細胞損傷。
- 免疫調節:體外實驗顯示其能調節免疫細胞(如T細胞)功能,影響Th1/Th2細胞平衡,潛在應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抗感染治療研究。
- 能量代謝與運動:作為代謝中間物,補充次黃嘌呤核苷曾被探索用于改善運動表現和恢複,但證據尚不充分。
-
詞典釋義角度
在漢英生物化學或醫學詞典中,通常定義為:
“次黃嘌呤核苷:一種核苷,由次黃嘌呤與D-核糖結合而成,化學式C₁₀H₁₂N₄O₅。是嘌呤代謝的重要中間産物,存在于多種生物體内,具有潛在的生理和藥理活性。”
(來源:Oxford Dictiona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參考來源:
- PubChem Compound Summary for Inosin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compound/Inosine
- Machnicka, M. A., et al. (2013). MODOMICS: a database of RNA modification pathway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93/nar/gks1007
- Headrick, J. P., et al. (2015). Adenosine receptors and 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heart.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20273-0_11 (提及次黃嘌呤核苷相關代謝物作用)
- Haskó, G., & Cronstein, B. N. (2004). Adenosine: an endogenous regulator of innate immunity. Trends in Immunology. https://doi.org/10.1016/j.it.2004.09.004 (涉及嘌呤核苷免疫調節)
- Oxford Dictiona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nd ed. rev.). (200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權威詞典定義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次黃嘌呤核苷(Inosine)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分子,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與化學結構
次黃嘌呤核苷是以次黃嘌呤為堿基、核糖為糖基組成的核糖核苷化合物。其分子式為C₁₀H₁₂N₄O₅,分子量268.23。在結構上,它通過β-糖苷鍵連接次黃嘌呤與D-核糖。
-
存在與來源
- 天然存在:肌肉組織中含量最高,酵母、尿液中也存在。
- 人工合成:可通過腺苷經亞硝酸處理或酶解脫氨反應生成。
-
生物功能與代謝
- 作為嘌呤核苷酸代謝中間體,是合成腺苷酸(AMP)和鳥苷酸(GMP)的共同前體。
- 在嘌呤分解代謝中,由腺苷脫氨酶催化腺苷轉化而來,最終代謝為尿酸。
-
臨床應用
- 適應症:用于治療白細胞減少症、血小闆減少症、肝炎及心髒疾病。
- 副作用:偶見胃腸道不適(如腹瀉、腹痛),靜脈注射可能引起面部潮紅。
-
其他特性
- 物理性質:紫外線最大吸收波長為248納米。
- 工業價值:其磷酸化形式(肌苷酸,IMP)是食品工業中的鮮味物質。
注:次黃嘌呤核苷與次黃嘌呤核苷酸(IMP)需區分,後者是前者的磷酸化形式,參與能量代謝和信號傳遞。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内核波伊德氏黴樣真菌不可解串者串聯網絡除神經節單分散膠乳大配子體大聲恫吓二内酯弗勒利希氏侏儒複制模型焊縫根部間隙合模填縫後鰓體環圈比色法檢索碼卡片堵塞鈴盅路施卡氏腺咽扁桃體顱支持器膿的撲面潛逃者汽車運輸及運輸成本輕壓配合去甲山道年鞣液比重計射極電壓水頭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