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次黄嘌呤核苷英文解释翻译、次黄嘌呤核苷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carnine

相关词条:

1.inosine  

分词翻译:

次的英语翻译:

order; second; second-rate
【医】 deutero-; deuto-; hyp-; hypo-; meta-; sub-

黄嘌呤核苷的英语翻译:

【化】 xanthosine (X,Xao)

专业解析

次黄嘌呤核苷 (cì huáng piào lìng hé gān),英文为Inosin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嘌呤核苷(Purine Nucleoside)。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化学结构

    次黄嘌呤核苷由嘌呤碱基次黄嘌呤 (Hypoxanthine) 与核糖(Ribose)通过β-N9-糖苷键连接而成。它是腺嘌呤核苷(Adenosine)脱去氨基后的产物,也是生物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如ATP、ADP、AMP)的重要中间体。其化学式为 C₁₀H₁₂N₄O₅。

  2. 生物化学作用

    • 核苷酸代谢枢纽:在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中,次黄嘌呤核苷可被磷酸化生成次黄苷酸(IMP, Inosine Monophosphate),IMP是合成腺苷酸(AMP)和鸟苷酸(GMP)的关键前体。
    • RNA修饰成分:在某些tRNA分子中,次黄嘌呤(由次黄嘌呤核苷衍生)作为稀有碱基存在,参与密码子识别和翻译保真度调节。
    • 信号分子前体:其衍生物(如ATP降解产物)可能参与细胞信号传导。
  3. 医学与生理学意义

    • 心脏保护:研究表明,次黄嘌呤核苷可能通过模拟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效应,在心肌缺血时提供保护作用,减少细胞损伤。
    • 免疫调节:体外实验显示其能调节免疫细胞(如T细胞)功能,影响Th1/Th2细胞平衡,潜在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抗感染治疗研究。
    • 能量代谢与运动:作为代谢中间物,补充次黄嘌呤核苷曾被探索用于改善运动表现和恢复,但证据尚不充分。
  4. 词典释义角度

    在汉英生物化学或医学词典中,通常定义为:

    “次黄嘌呤核苷:一种核苷,由次黄嘌呤与D-核糖结合而成,化学式C₁₀H₁₂N₄O₅。是嘌呤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存在于多种生物体内,具有潜在的生理和药理活性。”

    (来源:Oxford Dictiona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参考来源:

  1. PubChem Compound Summary for Inosin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compound/Inosine
  2. Machnicka, M. A., et al. (2013). MODOMICS: a database of RNA modification pathway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93/nar/gks1007
  3. Headrick, J. P., et al. (2015). Adenosine receptors and reperfusion injury of the heart.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20273-0_11 (提及次黄嘌呤核苷相关代谢物作用)
  4. Haskó, G., & Cronstein, B. N. (2004). Adenosine: an endogenous regulator of innate immunity. Trends in Immunology. https://doi.org/10.1016/j.it.2004.09.004 (涉及嘌呤核苷免疫调节)
  5. Oxford Dictiona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nd ed. rev.). (200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权威词典定义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化学结构 次黄嘌呤核苷是以次黄嘌呤为碱基、核糖为糖基组成的核糖核苷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₁₀H₁₂N₄O₅,分子量268.23。在结构上,它通过β-糖苷键连接次黄嘌呤与D-核糖。

  2. 存在与来源

    • 天然存在:肌肉组织中含量最高,酵母、尿液中也存在。
    • 人工合成:可通过腺苷经亚硝酸处理或酶解脱氨反应生成。
  3. 生物功能与代谢

    • 作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中间体,是合成腺苷酸(AMP)和鸟苷酸(GMP)的共同前体。
    • 在嘌呤分解代谢中,由腺苷脱氨酶催化腺苷转化而来,最终代谢为尿酸。
  4. 临床应用

    • 适应症: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肝炎及心脏疾病。
    • 副作用:偶见胃肠道不适(如腹泻、腹痛),静脉注射可能引起面部潮红。
  5. 其他特性

    • 物理性质:紫外线最大吸收波长为248纳米。
    • 工业价值:其磷酸化形式(肌苷酸,IMP)是食品工业中的鲜味物质。

注:次黄嘌呤核苷与次黄嘌呤核苷酸(IMP)需区分,后者是前者的磷酸化形式,参与能量代谢和信号传递。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哀叹本垒打编目处理程序布商操作变量拆线冲突垂直磁记录刺杀出局大量的电报通信网二次电子传导耳蜗前庭的构成规定的分期付款中的一次紧急中的过失均匀加载宽度编码蓝舌颅骨骨折内陷马来库蚊请求分配去掉珊瑚红诺卡氏菌声音应答信息事先无准备的检查手稿的四乙锗体蛋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