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security kernel
safety; security; sureness
【經】 safety
【計】 kernel
安全内核(Security Kernel)是計算機系統中實現核心安全機制的可驗證模塊,其英文術語在可信計算領域常表述為"Reference Validation Mechanism"或"Trusted Computing Base (TCB)"的核心組件。該概念源自1972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計算機系統安全評估準則》(即"橙皮書"前身),現已成為信息安全工程的基礎理論之一。
根據國際标準化組織ISO/IEC 15408标準定義,安全内核需滿足三個基本特征:
現代操作系統如SE Linux和Windows Vista的Integrity Mechanism均采用微内核架構實現安全策略實施,其訪問控制模型遵循Bell-LaPadula多級安全策略。美國國家标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特别出版物800-160明确指出,安全内核應包含客體管理器、審計子系統、标識與鑒别組件三大功能模塊。
在密碼學應用中,可信平台模塊(TPM)芯片通過固化在ROM中的加密協處理器,實現了硬件級的安全内核,該技術規範由可信計算組織(TCG)維護并持續更新。值得注意是,中國國家标準GB/T 20272-2019對安全操作系統的内核保護機制提出了明确的等級劃分要求。
安全内核是計算機系統中用于增強安全性的核心組件,它通過特定機制對硬件和軟件資源進行訪問控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安全内核屬于操作系統安全架構的核心部分,主要負責監控和驗證系統内所有訪問請求,确保隻有授權操作被執行。它的實現依賴于硬件保護環結構,通常運行在最高特權級(如虛拟機監控器)。
根據權威資料顯示,安全内核包含以下關鍵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系統接口并不屬于安全内核的組成部分,這屬于用戶與操作系統的交互層面。
在網絡安全威脅加劇的背景下,基于安全内核的防護系統能有效防禦越權訪問、惡意代碼注入等攻擊。典型應用包括軍事系統、金融交易平台等高安全需求場景。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内核是操作系統的核心,但安全内核的實現需要結合具體硬件架構(如TrustZone技術)進行定制化開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