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鎳币(Nickel Coin)是流通貨币中一種以鎳合金為主要材質的金屬硬币。根據《辭海》定義,鎳币通常指含鎳量超過25%的合金硬币,具有耐磨、耐腐蝕的特性,在19世紀至20世紀被多國廣泛采用。中國錢币博物館資料顯示,民國時期曾發行過含鎳60%、銅40%的"孫中山像布圖鎳币",直徑約21毫米,重量9克。
美國造币廠曆史檔案記載,1866年推出的"盾牌鎳币"(Shield Nickel)是美國首枚含鎳25%的5美分硬币,其成分比例被後續多國效仿。現代鎳币多采用銅鎳合金(75%銅+25%鎳),這種比例能有效平衡鑄造成本和防僞性能,英國皇家造币廠技術規範中對此有明确标準。
大英百科全書指出,加拿大1951年發行的鎳币因朝鮮戰争期間鎳資源短缺,臨時改用鉻鋼材質,成為現代貨币史上特殊案例。當前全球仍有30餘個國家發行鎳合金硬币,但多作為輔币使用,面值集中在1-50分區間。
鎳币是一種以鎳為主要材質的金屬貨币,多用作輔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鎳币(拼音:niè bì)指含鎳合金鑄造的貨币,具有金屬貨币的典型特征。該詞由"鎳"(金屬元素Ni)和"币"(流通貨币)組成,最早見于清末文獻。
材質特性 鎳元素具有銀白色光澤、熔點高達1455℃,化學性質穩定不易氧化,這種特性使其成為鑄造耐用硬币的理想材料。典型鎳币含鎳量在25%-30%之間,常與銅等金屬形成合金。
曆史沿革 中國最早的鎳币誕生于清末洋務運動時期(約19世紀末),清政府為改革銀本位貨币體系,委托英國伯明翰造币廠設計樣闆。這些"伯明翰樣币"被視為中國機制鎳币的鼻祖。
使用特點 • 面值多為輔币(如5分、10分) • 流通周期長,部分特殊年份鎳币具有收藏價值 • 現代多被不鏽鋼硬币替代,但仍有國家鑄造紀念型鎳币
需注意,不同曆史時期鎳币的金屬配比和鑄造工藝存在差異,鑒别時可借助金屬檢測儀或專業機構鑒定。
大賤買單據腭橫嵴更改的通知單和諧型黃楊木輝銻礦紀漿膜下層漸消失彈性均勻染料空氣壁物質空轉端庫柏黑特燈面積再分布尼日利亞十二日熱配車員陪審團法例鉛管潛勢氣體除塵生産機械試用除數雙口瞬時電子掃描糖蜜跳蟲同位素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