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镍币(Nickel Coin)是流通货币中一种以镍合金为主要材质的金属硬币。根据《辞海》定义,镍币通常指含镍量超过25%的合金硬币,具有耐磨、耐腐蚀的特性,在19世纪至20世纪被多国广泛采用。中国钱币博物馆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曾发行过含镍60%、铜40%的"孙中山像布图镍币",直径约21毫米,重量9克。
美国造币厂历史档案记载,1866年推出的"盾牌镍币"(Shield Nickel)是美国首枚含镍25%的5美分硬币,其成分比例被后续多国效仿。现代镍币多采用铜镍合金(75%铜+25%镍),这种比例能有效平衡铸造成本和防伪性能,英国皇家造币厂技术规范中对此有明确标准。
大英百科全书指出,加拿大1951年发行的镍币因朝鲜战争期间镍资源短缺,临时改用铬钢材质,成为现代货币史上特殊案例。当前全球仍有30余个国家发行镍合金硬币,但多作为辅币使用,面值集中在1-50分区间。
镍币是一种以镍为主要材质的金属货币,多用作辅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镍币(拼音:niè bì)指含镍合金铸造的货币,具有金属货币的典型特征。该词由"镍"(金属元素Ni)和"币"(流通货币)组成,最早见于清末文献。
材质特性 镍元素具有银白色光泽、熔点高达1455℃,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氧化,这种特性使其成为铸造耐用硬币的理想材料。典型镍币含镍量在25%-30%之间,常与铜等金属形成合金。
历史沿革 中国最早的镍币诞生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约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改革银本位货币体系,委托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设计样板。这些"伯明翰样币"被视为中国机制镍币的鼻祖。
使用特点 • 面值多为辅币(如5分、10分) • 流通周期长,部分特殊年份镍币具有收藏价值 • 现代多被不锈钢硬币替代,但仍有国家铸造纪念型镍币
需注意,不同历史时期镍币的金属配比和铸造工艺存在差异,鉴别时可借助金属检测仪或专业机构鉴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