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ttle; rattle-drum
撥浪鼓的漢英詞典釋義與文化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含義
撥浪鼓(bōlànggǔ)是中國傳統民間玩具及樂器,主體為帶柄的小鼓,鼓身兩側各垂一顆用繩系住的珠狀物(鼓墜)。搖動手柄時,鼓墜往複敲擊鼓面發聲,發出連續且有節奏的“撥浪”聲,故名“撥浪鼓”。其英文通譯為"rattle drum",強調其搖動發聲的特性;專業語境亦稱"pellet drum",直指鼓墜的顆粒形态。
二、結構與發聲原理
典型撥浪鼓由三部分構成:
通過旋轉手柄産生的離心力驅動鼓墜甩動,交替擊打兩側鼓面,形成清脆響亮的節奏音效。
三、曆史淵源與文化象征
撥浪鼓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初為禮樂器具,後演變為兒童玩具、貨郎招徕工具及民俗儀式法器。在傳統文化中,其聲響寓意驅邪納福,常見于春節、廟會等場景。2014年,“撥浪鼓制作技藝”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
四、權威英文譯釋參考
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漢英詞典》明确标注:
撥浪鼓 n. /bōlànggǔ/
a traditional Chinese pellet drum or rattle drum, with beads on strings that strike the drumheads when shaken, used as a child's toy or by street vendors.
該定義精準涵蓋其結構、功能與文化角色。大英博物館亦将其藏品分類為"Chinese ritual and folk instruments",印證其跨文化認知。
參考資料來源
撥浪鼓是一種中國傳統民間樂器和玩具,其名稱來源于搖動時發出的“波浪”狀聲響。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解釋:
撥浪鼓由鼓身、鼓面、彈丸和手柄組成。鼓身多為木質或竹制,鼓面常用羊皮、牛皮或紙制成,兩側系有彈丸(如木珠、玻璃珠)。搖動手柄時,彈丸擊打鼓面發聲。
如今撥浪鼓主要作為兒童玩具,其簡單結構和趣味性深受喜愛,同時也作為傳統文化符號出現在工藝品和影視作品中。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或制作工藝,可參考、2、5、6等來源。
波蘿蛋白酶程控輸入輸出操作格林函數工具機管理磁盤固有翻譯海棉鐵行價含鉀汞的回憶的建房津貼降落高度計睑囊腫簡諧振動腳踏開關假限制己三糖可服務時間拇指指紋耐曬品綠色澱牛普通鍊絲菌帕羅氏假麻痹球面運動機構認股單三硫化銻生靈塗炭柿苓羧基酮過多投資信用較差的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