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南蒼術英文解釋翻譯、南蒼術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rhizoma atractylodis lanceae

分詞翻譯:

南的英語翻譯:

south

蒼術的英語翻譯:

【醫】 Atractylodes sinensis; rhizoma atractylodis
rhizoma atractylodis sinensis

專業解析

一、定義與命名

南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是菊科蒼術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幹燥根莖入藥,中文别稱“茅術”“赤術”。英文标準名稱為Southern Atractylodes,拉丁學名沿用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其命名源于主産地中國長江以南地區,與北蒼術(Atractylodes chinensis)形成地理區分(《中國植物志》,第78卷)。

二、藥用特性

  1. 性味與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傳統功效以燥濕健脾(dampness-drying and spleen-invigorating)為核心,主治濕阻中焦所緻的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及水腫(《中華本草》,上海科技出版社)。

  2. 化學成分

    根莖含揮發油(約5%-9%),主要活性成分為蒼術酮(atractylon)、β-桉葉醇(β-eudesmol)及茅術醇(hinesol),具抗炎、調節胃腸動力作用(《中藥志》,人民衛生出版社)。

三、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

現代藥理學證實其揮發油可抑制幽門螺旋杆菌,用于慢性胃炎治療;此外,蒼術多糖具有免疫調節活性(Zhang et a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1)。臨床常與厚樸、陳皮配伍(如平胃散),增強化濕效能(《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權威參考文獻(未提供鍊接,僅标注來源):

  1. 《中國植物志》第78卷(科學出版社)
  2. 《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3. 《中藥志》(人民衛生出版社)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5. Zhang Y. et a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1)

網絡擴展解釋

南蒼術是菊科植物南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的幹燥根莖,是中藥材“蒼術”的主要來源之一,與北蒼術并列。以下從植物特征、藥材特性及功效等方面綜合解析:

一、植物特征

南蒼術為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莖粗大呈連珠狀或不規則結節狀。莖直立,表面有縱棱,上部有分枝。葉互生,革質厚實,下部葉多為3裂,上部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刺狀齒。花期為8-10月,頭狀花序頂生,花冠白色或帶紅紫色,瘦果長圓形。

二、藥材鑒别

幹燥根莖呈類圓柱形,長約3-10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灰褐色,具根痕及須根殘迹。斷面黃白色,密布棕紅色油腺(稱“朱砂點”),久置後析出白霜樣結晶(蒼術醇析出)。氣味芳香,味微甘而辛。以個大、堅實、斷面朱砂點明顯者為佳。

三、功效與用途

南蒼術性辛、苦、溫,歸脾、胃、肝經,主要功效包括:

  1. 燥濕健脾:用于濕阻中焦導緻的腹脹、洩瀉;
  2. 祛風散寒:緩解風寒感冒、風濕痹痛;
  3. 明目:含β-胡蘿蔔素,改善夜盲症;
  4. 防疫:揮發油(如蒼術酮)可抗菌抗病毒。

四、産地與别名

主産于江蘇(茅山一帶,故稱“茅蒼術”)、湖北、河南等地,浙江、安徽、江西亦有分布。因其集散于南京,曾稱“京蒼術”。

五、與北蒼術的區别

南蒼術根莖連珠狀,香氣濃郁,斷面朱砂點明顯;北蒼術根莖疙瘩塊狀,香氣較淡,油腺較少(注:權威性較低,建議以藥典描述為準)。

提示:如需具體炮制方法或配伍應用,可進一步提供需求。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保險金險保險零件悲觀裱好捕集箔腸周圍的赤地利單一國丁香桂法學資料和平解決間隔窯漿膜下組織及第結腸套疊連杆機構踉跄六便士的硬币迷失的兒童球形體人類隱球菌日本甲蟲芽胞杆菌聲門下的示波器的偏轉極性損失同側細胞微分散射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