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arquardt's tests; Marsh's test
馬希氏試驗(Marsh Test)是一種用于檢測砷化物的經典化學分析方法,由英國化學家詹姆斯·馬希(James Marsh)于1836年發明。該方法通過将含砷樣本與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砷化氫氣體,再經高溫分解後在玻璃管壁上形成黑色砷鏡,從而定性或半定量檢測微量砷的存在。
該試驗的核心原理基于砷化氫(AsH₃)的熱分解反應,其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 $$ 2AsH₃ xrightarrow{Delta} 2As + 3H₂ $$ 反應生成的單質砷在玻璃表面形成金屬光澤的沉積物,靈敏度可達0.1μg,成為19世紀法醫毒理學中判定砷中毒的關鍵技術。
在應用領域,馬希氏試驗曾推動多起著名毒殺案的偵破,包括1840年法國Lafarge投毒案。其創新性在于首次建立可靠的微量砷檢測體系,克服了傳統方法(如貝托萊試驗)易受硫化物幹擾的缺陷。現代毒理學雖已采用原子吸收光譜等更精密儀器,但該試驗仍被收錄于美國化學學會(ACS)分析化學教育案例庫,作為化學史經典實驗的典範。
馬希氏試驗(Marsh's test)是一種用于檢測砷或銻的化學分析方法,屬于毒物學領域的經典檢測手段。其核心原理是通過化學反應将樣品中的砷或銻轉化為揮發性氫化物,再通過加熱分解形成金屬鏡(如砷鏡或銻鏡),從而通過肉眼觀察或進一步分析确認目标元素的存在。
該試驗名稱來源于其發明者英國化學家詹姆斯·馬希(James Marsh),他在1836年首次提出這一方法,顯著提升了當時法醫學和化學中對砷中毒的檢測靈敏度。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文獻中可能将“馬希氏試驗”與其他類似名稱的試驗混淆(如“毛利希試驗”用于糖類檢測),需結合具體檢測對象區分。
備查記錄産鉗分娩觸目驚心存貨變動非水溶液型粘合劑分散物質氟甲基化關節盂關職性故障位置海藻纖維漢化化學色譜法加急流降膽烷剪切工序教父膠束間溶脹岬下腳精神發育遲緩警務司法官機器可讀字符拒收貨物卡夫卡氏反應開端失敗周期裂解盤管熔接之入站調步酸式酒石酸鉀糖苷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