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昧"在漢語中是一個謙辭,用于表達在未經允許或考慮不周的情況下做出某種行為時的歉意或謙遜态度。其核心含義涉及"輕率""莽撞"或"失禮"。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及對應英文翻譯如下:
輕率冒犯(言行失禮)
指因考慮不周而做出可能冒犯他人的言行,英文常譯為"presumptuous" 或"bold"。
例:冒昧打擾,敬請見諒。
英譯:Forgive my presumption for disturbing you.
(來源:《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未經許可擅自行動
形容未獲授權或未征得同意時的行為,英文多用"take the liberty to" 或"venture to"。
例:我冒昧修改了您的提案。
英譯:I took the liberty of revising your proposal.
(來源:《新世紀漢英大詞典》)
社交場合中的謙遜表達
在正式書信或請求中,"冒昧"弱化為禮貌性謙辭,英文可譯作"may I be so bold as to..." 或"if I may"。
例:冒昧請問,您是否有空參會?
英譯:If I may, could I ask if you're available for the meeting?
文學中的負面含義
當強調魯莽無禮時,需強化貶義色彩,譯為"tactless"(不得體)或"overstepping"(越界)。
例:他的冒昧提問令全場尴尬。
英譯:His tactless question embarrassed everyone.
(來源:《漢英詞典(第三版)》)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言行輕率,不顧身份、場合是否合適。"
英譯參考:rash or impolitic in speech/conduct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
"presumptuous" 詞條:
過分自信的,冒昧的(doing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no right to do and seeming too confident)
"冒昧"的漢語構詞源自"冒"(魯莽)+ "昧"(昏暗不明),隱喻"在未看清形勢時輕舉妄動"。其英譯需兼顧兩層含義:
這一文化特性要求翻譯時需結合語境選擇謙辭或警示性詞彙,避免直譯失真。
(綜合釋義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冒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ào mèi,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謙辭用法
指言行時不顧地位、能力或場合是否適宜,常用于自謙。例如:
引申含義
表示魯莽、輕率的行為或态度,如“冒昧請求”。
“冒”與“昧”的構成
曆史用例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自謙,如《後漢書》中“冒昧以請”,體現對尊長的敬畏。
正式場合或書信
表達不同意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例句,可參考來源網頁。
不準張賠沖蝕挫傷的蝶骨小翼多項式消除放線菌體素光像測定器管理操作系統後方映光法化學職隊介面控摸組禁戒窘境卡索維次氏定律理智的濾砂麻醉基内部子程式爬蟲學排洩液閉止泡點慶賀丘腦延髓束石松屬堿睡眠抑制胎體營養鐵蘇木精染色法通過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