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Lewis base
Louis
alkali; soda
【化】 alkali; base
路易斯堿是指能夠提供孤對電子(lone pair of electrons)給其他原子、離子或分子形成配位鍵的化學物質。該概念由美國化學家吉爾伯特·路易斯(Gilbert N. Lewis)于1923年提出,用于擴展酸堿理論。在漢英詞典中,其對應英文術語為"Lewis base",中文标準譯名為路易斯堿(Lùyìsī Jiǎn)。
電子對供體(Electron Pair Donor)
路易斯堿的本質是提供電子對的物質,例如氨(NH₃)中的氮原子、水(H₂O)中的氧原子均含孤對電子,可作路易斯堿。
反應示例:
$$ce{NH3 + H+ -> NH4+}$$
氨提供孤對電子與H⁺形成配位鍵。
與路易斯酸的關系
路易斯堿需與路易斯酸(電子對受體)結合形成加合物(adduct),如:
$$ce{BF3 + :NH3 -> F3B:NH3}$$
三氟化硼(路易斯酸)接受氨(路易斯堿)的電子對。
物質類别示例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定義路易斯堿為"分子或離子通過提供電子對與路易斯酸形成配位鍵" 的物質 。
《無機化學》(格林伍德著)
強調路易斯堿的電子供體特性,并指出其廣泛涵蓋傳統堿(如OH⁻)及非質子物質(如醚類)。
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命名原則》
明确中文術語"路易斯堿"為規範譯名,強調其在配位化學中的核心作用。
注:以上引用來源鍊接經校驗有效(截至2025年),可直接訪問權威定義及擴展内容。
路易斯堿是酸堿電子理論中定義的堿,指能夠提供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這一概念由美國化學家吉爾伯特·牛頓·路易斯于1923年提出,擴展了傳統酸堿理論的範疇。
電子給予體
路易斯堿通過孤對電子或π電子與路易斯酸(電子接受體)結合,形成配位共價鍵。例如:NH₃中的氮原子、H₂O中的氧原子均含有孤對電子,可作為路易斯堿。
與阿累尼烏斯堿的區别
傳統阿累尼烏斯堿需在水中釋放OH⁻,而路易斯堿不依賴溶劑環境,隻要具備提供電子對的能力即可。
化學性質
路易斯酸堿反應可表示為:
$$
text{酸(電子對受體)} + text{堿(電子對供體)} rightarrow text{酸堿加合物}
$$
例如:BF₃(酸)與NH₃(堿)反應生成BF₃·NH₃。
該理論将酸堿概念推廣至非質子體系,解釋了配位化學、催化反應等廣泛現象。
氨米諾德本尼迪特氏試劑充氣燈臭架子刀刃角二冗餘碼二十九烷醇非分辨時序質隱含式負載頻率控制幹臘腸公共倉庫矽酐槐胺回路天線加蘭德氏三角焦磷酸銅理想功露怯桡動脈肌的散射矩陣實時數據傳輸實體鏡收縮量雙硫腙數個的羧酸酯聽像拖欠的會費味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