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telechy; entity; esse; noumenon; substance; substantiality
【計】 entity
【醫】 entity; noumenon; stereo-
【經】 entity
lens; looking glass; mirror
【化】 mirror
【醫】 mirror; slass
實體鏡(stereoscope)是一種基于雙目視差原理設計的光學儀器,用于觀察由兩張略有差異的平面圖像組合而成的三維立體效果。該設備通過左右眼分别接收不同角度的圖像信息,模拟人眼自然立體視覺,廣泛應用于醫學解剖教學、地理測繪和藝術創作領域。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其英文對應詞為"stereoscopic viewer"或"stereoscope",詞源可追溯至希臘語"stereos"(立體)和"skopein"(觀察)。核心功能包含三點:
現代實體鏡技術已發展出數字化變體,例如虛拟現實頭顯中的立體顯示模塊,該項技術革新被收錄于《牛津光學技術詞典》2024年版。在航空攝影領域,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測繪标準文件中明确規定了實體鏡在等高線生成中的精度參數。
曆史文獻顯示,最早的實體鏡專利由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于1838年注冊,其原始設計模型現存于倫敦科學博物館光學儀器展區。當前主流教學用實體鏡多采用大衛·布魯斯特(David Brewster)1849年改良的便攜式結構,該設計被《大英百科全書》列為19世紀光學工程重要突破之一。
實體鏡是一種通過光學裝置分離左右眼視線,使雙眼分别觀察略有差異的圖像,從而産生立體視覺的儀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原理
基于雙眼視差原理,實體鏡利用平面鏡、棱鏡或遮擋闆将左眼和右眼的視線分開,使左眼僅看到左側圖像,右眼僅看到右側圖像。由于兩張圖像存在微小偏移,大腦會将它們融合成立體圖像。
主要類型
功能與應用
主要用于研究立體知覺機制,例如演示三維空間感知的形成過程。在早期心理學和視覺科學實驗中,它被用來驗證雙眼視差對深度感知的作用。
與顯微鏡的區别
實體鏡側重呈現立體效果,放大倍數較低;而顯微鏡主要用于放大透明/半透明物體的二維結構觀察,如細胞切片。部分資料提到的“實體顯微鏡”實為解剖顯微鏡,用于活體樣本操作,與實體鏡功能不同。
擴展補充:實體鏡的發明推動了立體成像技術的發展,現代3D眼鏡、虛拟現實設備均受其原理啟發。如需更專業的定義,可參考知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