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utherford-alph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盧瑟福α散射實驗(Rutherford's alpha 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是原子物理學領域的裡程碑式研究,由英國物理學家歐内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與其學生漢斯·蓋革(Hans Geiger)和歐内斯特·馬斯登(Ernest Marsden)于1909年共同完成。該實驗通過向極薄的金箔發射帶正電的α粒子(alpha particles),觀測其散射軌迹,首次揭示了原子内部存在高密度、小體積的原子核結構。
實驗中,α粒子(氦原子核,符號為He²⁺)以高速撞擊金箔。根據當時主流的湯姆遜原子模型(Thomson's plum pudding model),預期α粒子應均勻偏轉。然而實際觀測顯示,約1/8000的α粒子發生超過90°的大角度偏轉,甚至出現180°的逆向反彈。這一反常現象被盧瑟福稱為“如同用15英寸炮彈轟擊一張紙,炮彈卻反彈回來”。
實驗結論可通過公式定量描述: $$ N(theta) propto frac{1}{sin(theta/2)} $$ 其中$N(theta)$表示散射角為$theta$的α粒子數量。該公式驗證了庫侖斥力作用下的散射規律,證明原子質量集中于半徑約$10^{-15}$米的核内,推翻原有模型并建立盧瑟福核式原子模型(nuclear model of the atom)。
該實驗為量子力學發展奠定基礎,直接啟發了玻爾原子模型的提出,被《自然》期刊評為“改變人類認知的十大實驗”之一。其核心原理至今應用于材料分析技術,如盧瑟福背散射譜(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
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又稱金箔實驗)是1909年由漢斯·蓋革和恩斯特·馬斯登在盧瑟福指導下完成的,旨在探索原子内部結構。以下是實驗的核心内容及意義:
散射角度與原子核電荷量($Z$)、α粒子動能($E_k$)及瞄準距離($b$)的關系為:
$$
theta propto frac{Z}{E_k cdot b}
$$
(公式來源于盧瑟福散射理論推導)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實驗原始論文或教材中的核式結構模型章節。
不道德的契約常客當初無效膽固醇性軟疣地價方法工程學肛溝肛孔攻螺絲機冠絲蟲屬骨顆粒基參數經曆卡哈耳氏二重染色法坑害綠光直接黑濾器過濾設備脈沖填料塔靡靡之音耐磨耗性尿紫素竊取行為起始差分電容氣時空速全額差異乳糜微粒商情生産線監工人員外叢狀層微處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