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卢瑟福α散射实验英文解释翻译、卢瑟福α散射实验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Rutherford-alph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分词翻译:

福的英语翻译:

blessing; good fortune

散射的英语翻译:

scatter; scattering
【计】 scattering
【化】 scatter; scattering
【医】 radiation scattered; scatter; scattering

实验的英语翻译:

experiment; experimentation; test
【化】 experiment; experimentation
【医】 experiment

专业解析

卢瑟福α散射实验(Rutherford's alpha 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是原子物理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研究,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与其学生汉斯·盖革(Hans Geiger)和欧内斯特·马斯登(Ernest Marsden)于1909年共同完成。该实验通过向极薄的金箔发射带正电的α粒子(alpha particles),观测其散射轨迹,首次揭示了原子内部存在高密度、小体积的原子核结构。

实验中,α粒子(氦原子核,符号为He²⁺)以高速撞击金箔。根据当时主流的汤姆逊原子模型(Thomson's plum pudding model),预期α粒子应均匀偏转。然而实际观测显示,约1/8000的α粒子发生超过90°的大角度偏转,甚至出现180°的逆向反弹。这一反常现象被卢瑟福称为“如同用15英寸炮弹轰击一张纸,炮弹却反弹回来”。

实验结论可通过公式定量描述: $$ N(theta) propto frac{1}{sin(theta/2)} $$ 其中$N(theta)$表示散射角为$theta$的α粒子数量。该公式验证了库仑斥力作用下的散射规律,证明原子质量集中于半径约$10^{-15}$米的核内,推翻原有模型并建立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nuclear model of the atom)。

该实验为量子力学发展奠定基础,直接启发了玻尔原子模型的提出,被《自然》期刊评为“改变人类认知的十大实验”之一。其核心原理至今应用于材料分析技术,如卢瑟福背散射谱(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

网络扩展解释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又称金箔实验)是1909年由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在卢瑟福指导下完成的,旨在探索原子内部结构。以下是实验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实验背景


实验过程

  1. 装置与材料:用放射性物质发射高速α粒子(带正电的氦核),轰击极薄的金箔(厚度约微米级)。
  2. 观测方法:通过荧光屏记录α粒子的散射方向和比例。

实验结果

  1. 绝大多数α粒子(约99.9%)直接穿过金箔,方向几乎不变。
  2. 少数α粒子(约0.1%)发生较大角度偏转。
  3. 极个别α粒子(约1/8000)偏转角度超过90°,甚至被反弹。

实验解释

  1. 原子核的存在:大角度偏转表明原子中存在一个极小但质量极大的核心(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
  2. 原子内部空旷:绝大多数α粒子未偏转,说明原子核体积极小,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空间。
  3. 库仑斥力作用:α粒子偏转是由于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而非电子作用(电子质量极小,影响可忽略)。

实验意义

  1. 推翻旧模型:否定了汤姆生的均匀分布模型,提出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奠定现代原子理论:为后续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基础。

公式补充

散射角度与原子核电荷量($Z$)、α粒子动能($E_k$)及瞄准距离($b$)的关系为:
$$ theta propto frac{Z}{E_k cdot b} $$
(公式来源于卢瑟福散射理论推导)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实验原始论文或教材中的核式结构模型章节。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北美野薄荷标准分类多倍字长肥皂树属复信工件堆叠刮涂法褐藻门红蓼睑式醋酸铝溶液菊酸看家卵磷脂白蛋白氯醛醣毛棉布料嘧啶四酮磨咬合术屏幕编辑强硬的曲径上阀杆密封渗出的生产批次生长率收益的边际效用双面假白榄栓孔树脂的肽链中的酮醇互变异构现象